民主和諧相輔相成

民主和諧相輔相成

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訪港三天,主旋律是:和諧社會。曾慶紅訪港期間,最主要的大型宴會,邀請了所有六十位立法會議員出席,修改了過去封殺部份立法會議員的做法。行動上,曾慶紅展示了中央政府求和諧的願望。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曾慶紅在晚宴上的講辭不長,主要談了兩點:一是希望香港繼續繁榮發展,這是老掉牙,也不會有人異議的願望;另外就是希望香港實現社會和諧,這才是演辭的重點所在。

民主慾望不算強烈

中央政府不願意為香港民主發展開綠燈,其「代替品」就是和諧。中央政府下決心大手筆以曾蔭權代替董建華,也有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的作用。曾蔭權民望遠比董建華高,與主要反對派民主派等人的工作關係較佳,比較了解怨氣沖天的公務員,甚至連他的天主教徒背景也可能有助紓緩一些社會矛盾。事實上,自曾蔭權上台後,社會氣氛是改善了,香港人的心情的確較為舒暢。
中央政府以「和諧」代民主,可能是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後推敲出來的策略。香港市民固然想要民主,但慾望不算很強烈、迫切感也不大。過去幾年所形成的大量社會怨氣,更多是因為特區政府的失誤。特區政府曾經是社會和諧的主要破壞者。香港人在經歷了政府無數失誤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走上街頭,發出怒吼。
但與此同時,香港人對很多爭吵也確實有點厭煩,也希望能多一點歡樂、少一點怨氣。民主是一個願望,未必能今天便實現。但今天的生活還是要過,過得愉快一點或是懷着一腔怨憤,也是有分別的。

消弭部份社會矛盾

所以中央政府這張「和諧」牌,確實是消弭了香港部份社會矛盾,也使到因為有怨氣而支持民主的人的支持積極性減低。現在做民意調查,可能還有六、七成人支持盡快實現全面普選,但如果舉行社會行動(例如遊行)以爭取民主,參與者就會比○三和○四年的七一大遊行大幅減少。
面對這個局面,民主派怎麼辦?民主派中人有一種說法,就是「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和諧」。這種說法長遠來說是有道理的,但硬要說在短期內也適用則有點勉強。一些未有民主制度的社會,包括回歸前港英治下的香港,社會也相當和諧。
社會和諧是民之所欲。以民為本,民主派絕不應該放棄社會和諧這面旗幟。除非民主派在信念上根本不認同社會和諧,否則更應該擁抱這面旗幟。
無疑,社會上有不少人,包括民主派的支持者,有時會覺得民主派挑起社會矛盾。就這一點,民主派值得反省。

檢討誇張表達手法

若就個別事件而言,可能有眾多不同利益牽涉在內。民主派有時基於信念站在弱勢社群一方,因而引起其他利益集團不滿,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時民主派的表達手法,包括言詞激烈、行動誇張、沒有分寸而誇大一些小事的重要性等等,久而久之就會在市民心中植下常常挑起社會矛盾的印象。這對民主運動並無好處。
如果我們看一看民望榜,就會發現在民主派中表達方式較溫和的四十五條關注組高踞榜首。他們的觀點其實一樣尖銳,對政府的監察絕不放鬆。如果「有料」,就不一定要依靠誇張手法曝光,以爭取市民的認知和認同。
民主與和諧,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民主派應積極支持社會和諧這個目標,並積極提點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如何採取行動促進和諧。民主派也要反省自身的作風與手法,令人看到他們有追求和諧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