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調查發現,市面大部份罐頭魚及吞拿魚三文治含「組胺」,存放不當會令食用者組胺中毒。該會巡查十四間食肆更發現,部份沒將吞拿魚三文治放入雪櫃,部份的雪櫃溫度只有攝氏十五度,未能抑制魚肉組胺含量激增,食物環境衞生署將跟進有關個案。
最新一期《選擇》月刊公布,消委會與食環署聯合測試大快活、東海堂及美心快餐等二十款吞拿魚三文治,以及二十三款罐頭吞拿魚、沙甸魚、鯖魚及鳳尾魚,品牌包括地捫及梅林牌等。
中毒後會嘔吐及出疹
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稱,組胺多存於死魚,烹調不能將它分解,也難憑外觀或氣味分辨;人類組胺中毒較少致死,但數小時內有刺痛燙熱感、面部通紅及出汗、嘔吐及出疹等,十二小時內會消退,服用「異烟囗」藥物的肺癆病者反應更嚴重。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吳馬太昨在記者會稱,現無法例規管魚肉組胺含量,但聯合國訂明每千克魚肉不可含逾二百毫克組胺;結果發現十七款罐頭魚含零點七至六點九毫克組胺;十八個三文治驗出零點六至二十毫克組胺,含量較多,但全無超標。
不過,若將兩個已開罐的吞拿魚樣本,放在一般廚房溫度的攝氏三十三度環境下,六小時後樣本的組胺含量增至二百一十毫克,超標達可致中毒水平;樣本放置攝氏二十二至二十三度的室溫,一、兩天後組胺更大增至二千至三千多毫克,嚴重超標。
罐頭魚開後應放雪櫃
該會發現市面有三間食肆將吞拿魚三文治存放室溫,另有三間的雪櫃溫度高於攝氏四度,其中一間的更達十五度。食環署發言人稱會跟進有關個案;若有食肆處理食物不當,會提出檢控。當局○一年至○四年發現十宗懷疑組胺中毒個案,四宗確認個案,共涉及二十九人。何玉賢指組胺中毒症狀與食物敏感類似,可能有不少沒呈報個案。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應將開罐後的罐頭魚及吞拿魚三文治存入溫度攝氏四度或以下雪櫃,可抑制組胺形成。東海堂表示,會加強處理及儲存魚類產品衞生。大快活表示會與供應商跟進,確保吞拿魚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