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供應並不缺提煉現樽頸

國際視野:供應並不缺提煉現樽頸

5級颶風卡特里娜雖然摧毀了部份在墨西哥灣的煉油設施,可是並沒有把油價「吹」起,國際油價在上月底見過70.85美元(1桶.下同)的歷史高位後,徐徐回落至前日最低見62.55美元,應驗了筆者於8月27日「借風吹風、風雨欲來」欄內所指──恐防來個下跌十元八塊之說,縱使暫未夠十元,這八塊嘛,也足以令冠一臉上閃金光矣!
油價之回落,當然要感謝國際能源機構在非常時期促成動用緊急庫存(12個成員國每日從儲備中釋放共200萬桶石油)之同時,也要多謝那些受颶風影響的產油設施逐步恢復運作。然而這便是導致油價滑落的主要原因嗎?
控制全球75%石油蘊藏量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剛發表的統計年報透露,由11個產油國組成的「卡特爾」(cartel),去年鑽油台的開啟率上升18.8%,光是今年8月中東共有248台鑽油台投入生產,是1988年11月以來最多,若相比90年代平均也超出100台,反映油組在投資開採石油方面續見增加(年報指是20年以來最多),那麼石油供應又何來短缺之藉口?油價之不斷攀升,正如筆者一早已指出,當中多少是因為第3世界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崛起衍生的需求,有多少是含炒賣因素?

油組不滿耗油國
然則令油組也有點不滿的,是耗油國政府在批准或增加煉油方面的程序,不是過慢或有意控制,故使提煉石油產品如汽油等的供應呈現樽頸,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戰略石油儲備中,並無或只有小量汽油存貨,加上受自由主義框架罩住,決策者不便宣傳減少使用大馬力汽車,以免惹來指摘(老子花得起,干卿底事?),消費者又豈有不挨貴油之理?如是者又怎不賦予炒家「捨本逐末」之藉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