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密碼:「投資物業」立例的原意

會計師密碼:「投資物業」立例的原意

總結這一輪藍籌股公布中期業績的結果,新準則最大的罪魁禍首,應該非投資物業莫屬。
地產公司動輒盈利上升幾倍的奇景,全拜重估投資物業盈利入帳所賜。而財經版記者都懂得撇除這些所謂「帳面非經常盈利」,自行計算核心經營溢利的增長,可見傳媒與投資者都已經適應新準則所帶來的轉變。
既然大家都曉得投資物業的新準則是甚麼一回事,相信可以為大家講故事,拆解落實投資物業有本事令地產股盈利狂升的背後一番角力。
其實會計準則制訂的過程,都牽涉大量立例原意,就讓我先行將這些原意寫一份中文彙編。

可以丟空等升值

投資物業的新會計準則,是全世界執行,並非特別為香港而設,所以當中絕對沒有私相授受,立例者受地產商影響,指明要用市價入帳計算盈利,企圖令地產股得益。
世界上有某些地方的物業市場並不如香港般熾熱,成交稀疏,價格極不透明。當時曾有意見認為,將投資物業以市價入帳,極為困難,又指每幢物業各有特色,市值是以個別商業談判定奪,因此非常反對以市價入帳。香港人對投資物業市價升降非常習慣,自然不會感受到其他地方物業交投稀疏缺乏市價的苦惱。
一般財經版將投資物業解釋為收租物業,其實不然。只要並非自用,又並非打算出售圖利,即使是丟空等待升值,一樣是投資物業。反而有意見認為,收租物業若毫無升值潛力的,應該要撇除在投資物業定義之外,原因是假如物業若是純粹用作收租,只不過是提供服務收取報酬的行徑,與其他同樣為提供服務而存在的資產無異。況且,這類純收租物業與那些長揸到尾的債券近似,而既然長揸到尾的債券是以攤銷成本入帳,純收租而又沒有升值潛力的物業,又何解要以市價入帳呢?
另外,如果投資物業可以丟空,純為博取價錢升值出售圖利,在此情況下,又如何區分投資物業與只圖出售謀利的物業存貨?後者大多是短期持有,理論上市價波動更加是投資者心之所繫,但反而是以成本或出售價兩者中取其低而入帳,令人莫名其妙。
結論?立例者認為,投資物業以市價入帳,更能為投資者提供有用情報。市價本身就是物業(無論出租與否)未來租金的化身。而因為市價並未扣除出售費用,是隱含物業並無短期出售的意思,因此,以市價計算最為恰當。這就是立例原意。

酒店歸類惹爭議

以上的解釋若可以自圓其說,其中1個明顯罩門會備受各方攻擊──酒店是否投資物業?
酒店並非自用,又並不如投資物業般着重收入與升值回報,這頭介乎兩者之間的怪物,因為是用於製造服務之用,所以被歸納於自用物業,要計算折舊之列。但你又可能會反駁,地產商都有為投資物業提供服務,例如保養、管理、保安等,何解又不學似酒店般列為自用物業?
為封這死穴,準則說:假如這些服務相對於整體安排是微不足道,可以從寬,照歸納為投資物業。但如果提供的服務是命脈所在(例如酒店所提供的各式服務,相信你不會住一間只有房間,卻全無服務的酒店),那就必是自用物業無疑。
以上所講的,就是投資物業的部份立例原意。可以想像,當中涉及無數你來我往的拗撬。小小的會計準則尚且如此,《基本法》立法原意,必然是幾十冊的洋洋巨著。
龔耀輝
年青會計師協會
www.hkya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