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藥:陽氣不足服人參治冠心病

認識中醫藥:陽氣不足服人參治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導致的心臟病簡稱。隨着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發病趨於年輕化。研究顯示在亞太地區包括香港的死亡率中,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為心血管病,特別是冠心病。
中醫學很早就對冠心病作了描述,現存最早的中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記載有「胸痹」、「心病」、「真心痛」、「厥心痛」的臨床症狀。書中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用現代語言講就是心前區劇烈疼痛,指?趾端發青,死亡迅速,這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的表現。另外也有「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脈結代」等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的描述。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

冠心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病因為年老體虛,或過於安逸,久坐少動,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過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化生痰濕,阻滯心脈,這多見於肥胖病人。這種「痰濕」不是一般認為的「痰」,而是現代醫學概念中的「膽固醇」等。當病人因為情緒激動,或寒冷刺激,寒邪入侵,氣血紊亂,瘀血阻滯心脈而引發心絞痛。
防治冠心病上,中醫學強調預防為主,病人應當起居有常,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適量運動,避免情緒過激,注意精神調養,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心絞痛。治療學方面,強調辯證施治,針對每一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治療。以心氣虧虛為主的病人,多採用人參等。陽氣不足,就要溫補心腎的陽氣,如附子、紅參等。以陰血虧虛為主,常用麥門冬、何首烏等。氣滯血脈瘀阻,多用當歸等。痰濕阻滯的病人,則用茯苓等化痰的中藥。寒凝心脈,採用溫陽通脈的藥物,如桂枝等。由於每位病人多有不同證型的病徵,故病人運用中藥治療和調養時應當在經驗豐富的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助理教授(研究)沈劍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