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六十年來,像小泉這樣的首相是絕無僅有,他沒有明顯的派閥支持,但卻獲得民眾的擁戴,把民意牌打到極點,這是喜於密室政治的傳統日本政客難望其背項的。
對小泉來說,今年八月十五日本來是一個難關,右派認為他必會去靖國神社,可是他卻令右翼分子大失所望。本來不少分析家認為,當時他已解散了眾議院,他無所顧忌的了,但小泉卻沒有去靖國神社。相反還去了戰歿者墓地追悼,發表了政府反省的聲明。他驚人的舉動博得多數日本民眾的欣賞和認可,《朝日新聞》的民意調查顯示,六成三人對小泉不去靖國神社表示贊同,內閣支持率還因此增加了五個百分點。
「給小泉再一個機會」
不管從甚麼角度講,小泉的執政風格和政策主張的確有點異類。政治分析家指出,小泉我行我素,缺乏邏輯思維,其實不然,小泉既無黨內派系的明顯支持,又沒有政治盟友而能連任兩屆首相,必有其深遠社會背景。目前,日本社會上充滿一種迷惘的的情緒,這種情緒來自老百姓對社會治安和腐敗現象的不滿,也對於對日本的國家定位,國家前途的方向性迷失。
在這種時刻,民眾樂意看到以改革者面貌出現的小泉帶給他們希望,日本學者認為,小泉內閣與戰前的濱口雄幸內閣(1921──1931)有點相似,濱口以大力推進改革而聞名,當時也是日本經濟的通貨緊縮時期,而濱口跟小泉一樣,也是靠民意而不是黨派支持而當上首相的。據說,描述濱口的一部書《男人的夙願》對小泉影響很大。
政黨政治要有深切改造
小泉是日本戰後少有的這種類型首相,他的出現削弱了政黨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近年來,日本政壇派系爭鬥不絕,醜聞迭出,沒有哪一屆政府能拿出一劑救世良方,因此,相當多的選民感歎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政黨,只有繼續寄望小泉的改革,實際上不少人可能懷着「給小泉再一個機會」的心態而投票的。
綜合來看,小泉打出的改革牌和民意牌,令他的支持度上升,但並不表明選民對小泉的施政方針完全認同。換句話說,如今的日本站在十字路口,需要一位改革型的政治家,與其說選民支持小泉,不如說選民對小泉的改革更有期待。有分析指,小泉為了追求民意,把黨內外的人都開罪光了,但他依然在民意調查中遙遙領前,這說明兩個現象,一是日本的政黨政治要有深切改造的必要,二是民粹主意在小泉手底下隱現,日本政治以後何去何從,值得留意。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