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包容異見發展民主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 盧峯

蘋論:包容異見發展民主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 盧峯

在中國政府最高層中掌管港澳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先生昨天在特區政府的歡迎晚宴上發表講話,向港人提出兩個要求,一個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另一個是包容共濟促進和諧。曾先生強調,「和諧促繁榮、和睦促穩定」,他希望各階層和各政治團體能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共建和諧社會。
近一段日子以來,中央政府領導人已不止一次講話中要求港人要團結、要求港人要互相包容、要求港人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社會,這一次曾慶紅先生在訪港期間再次強調有關訊息並不奇怪。但是正如我們一再指出,和諧社會不等於只有一把聲音的社會、不等於沒有不同意見、不等於唯唯諾諾的社會;我們認為若果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真的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和諧共融的社會,那他們該做的是跟持不同意見人士、持反對意見的團體多溝通、多了解而不是把他們拒諸門外甚或視為敵人。
香港是個國際化、多元化的社會,社會內部對重大事件、對重大議題、對政府政策有不同意見、有不同看法,甚至有強烈的反應是完全正常的、是完全無損香港的穩定及秩序的。只可惜中國政府過去多年來一直不肯接受這個事實,反而蓄意打壓、孤立那些對中國政府的做法、對中國政府的政策持不同意見的團體及人士,甚至硬生生的把社會劃成不同的派別例如把某些人列為「反中亂港派」、「反華反共派」,把某些人列為「愛國愛港派」。正是這種在社會上劃分敵我、製造「敵我矛盾」的做法才破壞了和而不同的氣氛、才令原來只是意見不同的團體互相為敵、才真正破壞了社會的團結和諧。

就以社會上有不少人仍堅持要求中國政府平反八九民運、結束一黨專政為例,持這樣意見的人不是故意跟中國政府為敵,而是希望中國政府能承認本身的錯誤、能主動解開跟人民的結、能帶領中國走向民主的坦途。中國政府有甚麼需要視他們為眼中釘、有甚麼需要多年來不斷打壓、不斷用種種壓力去扼殺他們的言論空間呢?像這種敵視不同意見的做法不正是妨礙社會包容共濟的主要因素嗎?
無疑,最近幾個月中國政府的態度開始有了轉變,至少不再刻意排斥持不同意見的立法會議員及團體、至少不再刻意把持不同意見的議員及團體拒諸境外;但是不刻意排斥異見人士跟接納不同意見者、跟真心與不同意見人士溝通仍有很遠的距離、仍有一大段路要走。若果曾慶紅先生及中國政府真的那麼着意想香港社會變得和諧和睦,他們不但要讓全體立法會議員到內地訪問,更應讓議員、政黨有機會跟中國政府高層交換意見、交換看法。
除了要改變對不同意見人士的敵視態度外,中國政府也該放手讓香港盡快發展全面民主政制,因為只有透過公平公開的民主選舉、透過民主的討論及決策才能有效處理社會上的不同訴求、才能有效解決不同意見所造成的紛爭、才能避免民怨愈積愈深、才能真正達到和而不同的狀況,防止社會內部走向對立及敵對,這不正是中國政府想看到的和諧社會嗎?曾慶紅先生及中國政府願意為促進香港社會和諧多出一點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