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美元後市何去何從?

MichaelPreiss筆記:美元後市何去何從?

在外滙市場,見樹不見林的後果,可以是致命的。即使外滙交易的特性,往往令人容易沉溺於短線炒作,側重技術走勢、價格細節和買賣差價等因素,因而忽略了以更宏觀的視野看世界事物。

自從在《蘋果》撰寫這專欄以來,我一直嘗試去捕捉外滙市場的大趨勢,因為這是贏取可觀利潤的唯一途徑,亦可抵銷任何入市時機或入市位的失誤。
在2002年初,很明顯白宮和聯儲局需要透過減稅、實質零利率和傳統凱因斯理論下大增政府開支等種種方法,幫助經濟回復增長。不過,上述策略的主旨與正處於16年高位的美元滙價卻顯得格格不入。
聯邦基金利率直線下滑、中國的冒起、銀行致力追求更佳回報,再加上格林斯潘的寬鬆貨幣政策縱容了對沖基金進行套息利差交易,種種因素加起來,令人確信高收益貨幣兌美元將會節節攀升,因此在52美仙買澳元,幾可立於不敗之地。那些購入澳元的長線投機客,不但在美元一洩如注時未有蒙受絲毫損失,更從中賺取了約50%的利潤。
另一策略性買賣是在英國大選前於1.90沽英鎊,背後假設是新政治環境下,英國的利率和經濟現實會牢牢套住外滙市場,屆時鎊滙便有機會跌至1.74美元。
往者已矣,外滙市場大部份出色交易員必須學曉的1個教訓,是永遠不要回頭望,因為過去的永遠追不回,着眼於眼前和將來,反而更加重要。那麼,美元後市又何去何從呢?

4大因素利淡美元

踏入2005年以來,美元不論是兌歐元、瑞郎、日圓和英鎊皆節節上升。美國的宏觀經濟局勢對美元有利,利好因素包括擁有較其餘6大工業國為高的債券孳息、聯儲局貨幣攻策持續收緊,以及在生產和創造就業方面的強勁力度。不過,我看到烏雲正在凝聚,說不定美元在今秋便會脫離上升軌。
首先,油價升上70美元1桶,將會成為美元頭上1把刀;其次,美國樓市已幾可肯定呈現了見頂迹象,而美國房地產的任何閃失均會殃及消費者支出;第三,即使美國房地產價格只是升勢放緩,財富效應亦會朝相反方向走,令佔了GDP7成比重的消費者支出轉趨疲弱,更遑論樓價掉頭向下;第四,颶風卡特里娜可能迫使聯儲局提早為加息循環叫停。以上種種,包括油價、樓價、聯儲局和消費者信心等加起來,本已足以為美元帶來迎頭重擊,更何況隨着冬季的到來,東岸取暖油的帳單,將會令美國消費者雪上加霜。

油價樓價衝擊經濟

油價曠日持久地上升,也許尚不足以令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石油危機將會進一步殃及消費者支出、經濟增長,然後是美元,而樓市滑坡亦會對家庭財富及地產建築業的職位創造構成破壞。那些用浮息承造按揭的業主,將和數以百萬計背負着如山信用卡卡數的美國人一樣,陷入真正煩惱。不要忘記,美國人一直是「先使未來錢」的信徒──今日先盡情消費,日後如何結帳,是日後的事。
油價和樓價同時衝擊美國經濟,將反映在美元身上,而颶風卡特里娜亦為經濟和聯儲局的政策帶來不明朗因素。正如前聯儲局主席伏爾克剛上任便要應付脫韁的通脹,以及格林斯潘甫上場便遇上「黑色星期一」大股災,格老的接班人將要面對在高油價、樓市跌和消費者支出下降的連鎖反應下,如何制訂貨幣政策的煩惱。
英鎊重登1.84美元關口,除了印證在倫敦地鐵恐怖襲擊事件後,英國製造業已迅速復元外,亦反映經歷過卡特里娜吹襲後,市場對美元前景的看法已改變。
即使在布殊宣布動用戰略性石油儲備後,油價已自逾70美元的高峯回落,但由旅遊業促進新奧爾良市經濟固然成為歷史,永遠消失的工作職位亦會上升。

市場情緒轉趨悲觀

除了用全球投資者對美元的樂觀情緒已改變作為解釋外,無論從貨幣政策、經濟和政治等任何角度看,歐元為何在前周可以錄得單周多達370點子的升幅,均屬耐人尋味。
卡特里娜風災及急轉直下的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均動搖了市場對聯儲會持續加息的看法,而加息預期心理正正是美元踏入2005年後得以翻身的背後力量。我的預測是甚麼?我相信歐元在聖誕及新年期間有機會再次升上1.30至1.35美元。
經歷了恐襲和科網泡沫爆破,美國消費者支出仍能屹立,但一場風災便把這個巨人推倒,確實諷刺。當然,消費持續熾熱,很大原因是格林斯潘大刀闊斧地放寬貨幣政策,提供了廉宜的信貸,令債務愈積愈高。不過,今次颶風吹襲對美國海灣煉油設施造成的損毀,較恐襲的破壞來得更為嚴重。雖然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所佔美國產值僅為3%,衰退憂慮可謂十劃未有一撇,但市場對美元看法已由牛轉熊。
外滙市場有1句與「各花入各眼」相類似的格言,就是「眼見為實」。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