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訊:故宮有多遠?

北京通訊:故宮有多遠?

法國、瑞士的國際交流機構,上月底公布了一項聯合調查的結果,在歐洲遊客最喜愛的中國旅遊城市排名榜上,北京只拿了個第四,不敵昆明、西安和杭州,但在四大旅遊點中,北京搶了兩個,故宮排第一,兵馬俑、長城和西藏布達拉宮隨後。
雖然長城往往也是金髮碧眼的歐洲客必到之處,但他們看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當然不是受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鼓動。連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小百姓知道這句話的也愈來愈少,八達嶺、慕田峪的吸引力,可能比不上農民自家屋邊的那段老長城,反而,不見見皇上住過的地方,這心裏窩得慌。

託皇上的餘威

歐洲人青睞故宮,顯然是看中故宮作為中國歷史的載體,其地位是無法替代的。就算中國的外省農民,千里迢迢出遊,第一次到北京,通常也有看看皇上坐龍廷的地方的願望。有個鄉土作家就說:「故宮是中國底層人的精神期待。」
紫禁城自一九二五年十月向民眾開放至今,已經有八十年了。好奇也好,奴性也罷,雖然沒有了皇上,但故宮餘威猶存。每次故宮大修,都引起關注。武英殿上月完成大修後,各地報紙都爭相報道,無遠弗屆,恐怕也是託了皇上的餘威。

看珍寶 再掏錢

住在京城,去趟故宮絕不比歐洲人遠,近幾年更是隔三差五地要陪親友進宮,黃金周假期裏想逃也逃不掉。但去的愈多,愈覺得故宮離百姓愈來愈遠。六十元的門票,只能看皇上上朝、退朝的地方,想看看皇上遺留下來的珍寶,還得另外掏錢。在黃金周進宮的話,滿眼是後腦勺,想摸摸那些金黃發亮的銅缸談何容易!
這進一趟紫禁城的花銷,對歐洲遊客來說,也許不算貴,但足夠管中國小百姓在北京吃幾天、住幾天,可故宮總還嚷嚷要加價,下個月武英殿開放,辦個展覽,還不知要怎麼變着法子收錢呢?
陳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