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剛過去的夏季是一個「回顧」的熱季,圍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追憶不絕於耳,就在這個「回顧」專題進入尾聲時,上海悄悄舉辦了一個「上海牌手表回顧展」,一時也引起人們諸多的記憶。
有老工人站上電視螢屏說,那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一沒有圖紙,二沒有技術,三沒有原料的基礎上,動員了一百多名技術工人琢磨出來的。以後的故事大家都了解,周恩來總理聞訊專門買了一塊,一直用到他辭世。而當時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擁有這樣一塊手表的興奮,無疑相當於現在購買了一輛汽車,因為它一百二十元的定價,幾乎是一家人兩個月的收入,更何況,光有錢還未必能夠如願,因為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買手表還必須有一張購貨券。所以,上海牌手表的這場回顧,着實帶給市民很多複雜的記憶。
周總理用過的手表、當時要「開後門」才能拿到的購貨券,如今都成了展品,但諷刺的是,如今的上海人,恐怕已經沒有人願意佩戴那種幾十年來少有改變的老土的上海牌手表了。這塊曾經是萬人擁戴的手表,連同紅燈牌收音機、蝴蝶牌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飛躍牌電視機,被連年來步步進迫的國際品牌一一取代,留下的,只是展品前的一聲歎息。
老牌子失寵,有它計劃年代帶來的局限因素,但經營不善、故步自封,甚至是經營者的吃裏扒外,也是其消失的重要原因。抗戰勝利六十周年,除了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值得紀念,當時上海灘頭「提倡國貨」也是一個重要的插曲。
前幾天,世界著名的《VOGUE》舉行國內版成功發行的慶功會,有記者採訪一位澳大利亞名模的穿衣之道,她回答,喜歡穿戴自己國家的產品,這樣也許更能顯示個性。嗚呼,在號稱國際大都市的大上海,如今要找出幾個大家裝扮起來不顯得寒酸的本地品牌,還真是不太容易啊。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