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日論壇版刊出了林自強的〈以尖子多寡評價教育?〉一文,作者以芬蘭教育作為本地學習的榜樣。不錯,芬蘭的中學生於最近一屆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簡稱PISA)中,在二十九個發達國家裏,閱讀能力排第一,解難能力排第二,很多學者認為值得研究,看看有甚麼可以讓中學生獲得好成績的秘訣。但其實芬蘭的教育系統,亦有其問題存在。
欠缺競爭機會
中學畢業後,芬蘭學生要面對的問題,跟全世界一樣,就是繼續升學或者投入勞工市場。若是後者,可以平淡而穩妥的過生活,因為國家福利好,勤勤力力搵兩餐,問題不大。
若要繼續升學,可向着入大學的目標進發,或選擇職業教育,要知道成功需苦幹,要更上層樓,除了有良好的根基外,還涉及其他因素。芬蘭中學生普遍成績雖然不錯,但若要繼續升讀大學,無論在學問的要求,同學付出的努力,及家人的支持,都截然不同。過慣愉快學習生活的中學生,未必能適應競爭壓力大的大學生活。
在中學階段你是尖子,在課堂扮演協助老師的角色,從而增強自信心及領袖能力。但同時間亦因為少了跟精英競爭的機會,未有更上一層樓的挑戰。
不能照單全收
再者,大部份國家的中學實行免費教育,課程一般不會太深,所以芬蘭的中學生比起歐美的絕不輸蝕。但到了大學,便大大的不同,知識無限,要多艱深有多艱深。而在資源的投放,及大學生的質素方面,芬蘭真的自愧不如。讀者都認識哈佛、劍橋、牛津這些世界一流大學,但芬蘭有哪間在世上名列前茅的大學呢?似乎欠奉。
因此,在欣賞芬蘭中學教育的同時,更要考慮其他因素,看看有甚麼優越的可供參考,更要看清潛在危險,總不能照單全收。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張志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