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醬油,我有一種癡戀。廚房裏,各種各類,至少有數十瓶之多。
小時候常跟父親到他最好的友人許統道先生家中吃飯,最記得的是,一桌人坐下,菜未上,已聞到醬油的香味。
那是最純正的生曬醬油,至今一直追求那種味道,未尋。
也喜歡福建人做的,叫為醬青的醬油,街邊小販用的多是,味道原始,豆味極重,也不斷在找,還親自到廈門嘗試,吃不到。
來到香港,才知道醬油叫為生抽和老抽,這只是廣東人獨有的名稱,說給外地人聽,是不懂得的,他們只分濃的或淡的罷了。
去了日本,發現清一色的都是「萬字」牌製造的醬油,味道還好,煮起紅燒肉來不會產生酸味,只是香味並不突出。多屬生抽類,像我們老抽的,則叫「溜」,用來點刺身。喜歡用的是,是「萬字」牌出品旅行裝,長方形的小膠袋,一包包很方便攜帶,到了外國吃早餐時,拿出來撕開淋在炒雞蛋上,鄰桌的東方遊客好不羨慕。
台灣出品的醬油,最標青的是「西螺蔭油」,濃似漿,蘸豬肺綑那部份的肉,最佳。民生公司也製造「壺底油精」,像Tabasco那麼小小的一瓶,加了甘草,吃起來帶甜,也很特別。
香港「頤和園」生產了「御品醬油」,一小瓶要賣到百多塊,相當地香濃,但不是我小時吃過的味道。
前一陣子去了「楊氏肉骨茶」,試過他們由馬來西亞運來的醬青,有點像了,老闆裝在礦泉水瓶中送了我,珍之。
「李錦記」生產的醬料,一向較為大路,普及眾人。最近推出的「雙璜生抽」走高級路線,成績斐然。其實這家公司的商品已賣到全球,多一些這種高檔次的,擺在巴黎或紐約的名食品店裏,廣告費投資在擦光招牌中,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