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原本準備談談油價,但在撰稿時察覺各大電子傳媒正大談領匯房地產基金再度上市的事項,既然如此,不如也湊湊熱鬧先談談領匯。
去年領匯招股上市時,本港的金管局尚未推出「新的任三招」,當時本地銀行的存款利率仍頗低,利息收入可能不足以買一個「波籮包」,故當時領匯提供達6厘的股息,真是頗為吸引,尤其是那些欲靠「收息度日」的朋友。
可是在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先後調高利率10次後,利率已調高2.5厘,再加上新「任三招」,本地的銀行已不能不跟隨美國調高利率,故在相對存款回報下,領匯回報之吸引力亦略略減低。正如去年差不多零利率,至近期大額的定期存款已達3厘,甚至更高(這當然視乎閣下與銀行的交情及存款金額),定期存款之吸引力已漸漸增加,故領匯最好亦將給予投資者的回報相應地調高。
另一方面,據聞領匯招股期間可能碰上中國建設銀行的招股,在國內四大銀行中,建設銀行的質素相對不俗,不知屆時會否「吸」了部份領匯的認購者?
此外,據聞近期美國市場對REITs的熱誠已大為減退,正如上周美國財經周刊《Barron's》便有一篇名為「It'swrongtimeforReits」,即現在不是合適的時間投資房地產基金,反映近期美國投資市場對REITs的熱情已不及去年般高漲。不知這會否影響海外投資者認購領匯的反應?
高風險未必高回報
由於領匯尚未公布招股詳情,不知道其招股定價、資產值及股息率之類,因此暫時講應否認購領匯仍言之尚早,但假若領匯再以去年招股時之回報來吸引投資者,則可能未必有如去年般熾熱的招股反應。
每次談到REITs,筆者便會不期然地想到:「高回報不一定是高風險」(註:由於篇幅所限,現先預早指出,筆者並非指REITs是高回報低風險,其他詳情容後再談)。
正如美國教授EugeneFama及KennethFrench在1992年曾發表一份頗著名的研究,內容指出,投資高Beta的股份並不代表可獲得高回報,因為Beta與回報基本上沒有太強的相互關係。Beta一向是市場較常用以量度風險的工具,故由此引伸投資高風險的股份,並不一定可獲取高回報。
根據美國房地產基金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REITs)的研究顯示,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一定比例的REITs,可達到提高整體回報,同時降低整體投資組合之風險,即達到高回報、低風險之效。詳情日後再談。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