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十隻、九隻、八隻……對抗失眠的傳統方法莫過於「數綿羊」,但原來綿羊數目應該由大數至小,這樣才會奏效入眠。有調查顯示,五百多名受訪者中有兩成患上失眠,失眠人士中卻只有四成曾嘗試解決問題,方法不外乎數綿羊及看書。臨床催眠治療師鄧國永指出,失眠人士往往在睡前未能放鬆身心,數綿羊若由小數到大,壓力會隨數目增加,「愈數愈精神」,有不少個案嘗試倒數,終於擺脫輾轉反側之苦,安然入睡。 記者:白琳
該調查由香港復康會聯同理工大學於八月進行,結果顯示有七成受訪者的失眠問題已持續逾半年以上。調查又發現近三成失眠人士認為自己沒有失眠,並有兩成二非失眠人士認為自己患上失眠。
缺乏睡眠影響情緒
負責此調查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蕭敏康說,結果反映市民對失眠認識不足。他指出,若睡醒後好像沒睡過、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睡、或比預期早醒一小時,已屬失眠症狀。若情況持續逾一個月,就會被界定為患上失眠。
調查顯示,八成失眠人士有健康問題,以長期痛症、情緒問題及腸胃問題居多。蕭敏康稱,外國有研究指長期缺乏睡眠會產生情緒問題,嚴重會有思覺失調,甚至導致心律不正。
他又稱,曾接依賴靠喝酒或服用傷風藥,弄至自己暈眩而入睡的失眠患者,最後均未能見效。他解釋,酒精確會令神經鬆弛,若養成習慣後,停喝反而更難入睡;服用傷風藥的人,則會逐漸嫌藥力不夠,轉投安眠藥的懷抱。
現年四十七歲的梁女士從誕下第一個兒子後,即飽受失眠之苦。現年四十七歲的她曾服用醫生處方的安眠藥,卻只是治標不治本,一旦停吃就又再度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做家務成個人都不在狀態,筋疲力盡,冇晒社交興趣……瞓得唔好身體好虛弱,成日感冒。」
梁女士在九個月前開始學習「自我催眠法」,現時每晚成功挽回五小時的睡眠時間,「𠵱家開始有夢發,呢幾個月都冇感冒過。」
自我催眠令人放鬆
鄧國永強調,強迫自己睡覺只會使人更緊張,「自我催眠法」可令人放鬆,只需連續做數次深呼吸,吸氣充滿胸腔,忍着三至五秒再呼氣,想像身處寫意自在的環境;「視線固定法」則使人專注精神入睡,做法是定眼看着天花板某一點,「過一陣眼皮就會覺得有啲重,慢慢垂落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