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銀行求減稅鬥外資

內地銀行求減稅鬥外資

隨着中國明年底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在華的外資銀行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內地十多家銀行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行長聯署,呼籲中央改革商業銀行稅收制度,與外資銀行看齊,以提高競爭力。

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外資銀行的稅收負擔不同。中資銀行的稅務負擔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等,稅率和其他行業基本相同。中資行的所得稅一般在百分之三十三,但許多外資行的所得稅可以享受減半的優惠稅率外,在一些開發區註冊的外資行,還可以享受一定時段的免稅。「我們不是眼紅外資行,而是覺得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偏高,對銀行的發展不利。」浦東發展銀行一名負責人稱。
有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表示,雖然外資行在大陸的業務經營範圍和地域至今仍受到一定限制,但外資行經營的靈活性,已對中資銀行,特別是中小型銀行造成極大壓力。他稱,減稅對中資行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能否提高其競爭力,則另當別論。
工銀亞洲副總經理黃遠輝亦認為,即使減稅,中資行的競爭力或經營狀況亦未必能夠提升,甚至獲得改善。因為現時內地的利率還未完全市場化,令銀行未能自由定價,故此銀行間的息率差異並不顯著。

交行可少付12億稅款

他稱,外資行在內地發展的考慮重點,在於市場潛力如何,稅收並非考慮重點。但對於剛在香港上市的交行而言,該行上半年稅前利潤有六十八億八千萬元人民幣,由於需要繳付二十二億八千萬元的稅項,純利只剩四十六億元;如果中外資銀行的所得稅率統一,粗略估計交行稅項可減少十二億元人民幣,減稅可增加中資行的利潤。
《每日經濟新聞》/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