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看本版的讀者,不少都是想從成功人士身上學得一招半式,好在商場上大展拳腳。其實,他們的成功因素,許多都是老掉牙的道理,正如中國基建集團主席周光暉,強調做生意必須「一步一步行」、「專一」以及吸取他人失敗的經驗。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又有幾人能從一而終地堅守?
「我並不成功!」周光暉自謙地說,但他於96年創立的中國基建,是華中武漢地區著名的碼頭經營商,當地共分三期發展的集裝箱碼頭,均由該公司投資及管理,去年已完成第一期之第一階段工程,現已投入運作。
問題未到先察覺
事實上,瑞安建業(983)早年已看好中國基建的發展,於02年入股該公司佔30%權益,而中國基建更將於本月16日在創業版上市;而周光暉更身兼多項公職,現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作為「商界精英」,成功自然非僥倖。他認為:「不要以自己的『本』來失敗,而該吸取他人失敗的經驗,避免不應做的事,這已成功了一半。」
有着這樣的信念,相信是來自周光暉過往的工作經驗,在75至80年代中,他大學畢業後投身商界之前,曾在倫敦及本地的大會計師行工作11年之久。「從事核算工作時,可看到他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現在做生意問題未到已可看出,所以會計培訓是(從商)很好的踏腳石。」
周光暉稱,基於「擁有少少商業頭腦」,以及期望在「有限責任」的模式中工作(周氏聲稱會計師需面對無限責任專業風險),故86年轉投商界,擔任九龍倉主席吳光正的私人助理,稍後加入華基泰集團,自此踏上基建行業之路。
「90年代初,東南亞經濟起飛,當時泰國對基建的需求很大,故我在華基泰時,把香港地鐵成功的故事搬到泰國。」在擔任華基泰集團董事總經理期間,周光暉對評審標書、策劃及管理集體運輸系統有了深厚認識。
專注投入老本行
擁有豐富的基建經驗,適逢遇上中國經濟起飛的機遇,周光暉於是在96年離開華基泰自行創業。他表示,由於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加上自己「比較專一」及遇上新機遇時想「一步一步行」,因此決定專注做「老本行」──基建發展。
選擇中國武漢區作重點投資,可說時機所至,周光暉指出,當年上海和廣州的鐵路發展進度不太順利,中央暫停全國其他輕軌項目,但工業重鎮武漢市的碼頭已近飽和,故當地政府邀請中國基建協助拓展集裝箱碼頭及相關業務。看來「不熟不做」、「專注」、「循步漸進」這些成功老調,在周光暉身上再次得到驗證。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