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日尖沙嘴區有派發平安米活動,引起混亂導致多人受傷,更有長者跌倒觸發心臟病而死亡。有關主辦單位的負責人,在事發後第一時間面對傳媒時,更聲稱不知道老婦是否來輪米,或只是到公園晨運云云。負責人一不對事件表示惋惜,二對本身主辦機構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及後更說可能是老婦自己「時辰到」,正是這種不尊重長者及不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多年來一而再、再而三的派平安米問題,引起輿論及社會人士強烈不滿。
黃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大部份人認為,上萬名長者在各區為輪候一包平安米,出現通宵達旦、日曬雨淋、不敢如廁的情況是不能容忍的;中暑、推撞、傷亡的情況更令人不能接受。但政府對有關問題的反省,只集中在技術及管理層次,着重派米的安全問題,並沒有思考長者輪候背後的原因。其實安老事務委員會及扶貧委員會亦應對有關問題思考及反省。
只處理技術問題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於九月五日晚上與四十五個盂蘭勝會團體會面,商討統一派發平安米方法,為避免再有意外發生,政府提出四個建議:停止派米活動,制訂名單上門派米,分散地點預先派籌,以及派發米券。但雙方未達成任何共識。何志平說,政府在派米事件上的立場,主要是保障老人家安全,減少大量長者集中於一個狹窄的地方,以及疏導人群。由此可見,民政事務局所處理的,只是派米的安全問題,平衡民間宗教傳統及現代安全管理間的矛盾。
「盂蘭派米」的傳統原是樂善好施,好心行善,出發點是有利眾生。有論者認為派贈「平安米」予鄰里坊眾,乃結合祈福與賑濟。以祭米布施貧民,可令取米者在領受神恩之同時得到實物接濟,免除單純領受救濟的自卑感。派祭米是藏救濟於祝福,互道吉祥,比之現代政府派福利予貧民,卻將貧民標籤為「懶人」,傳統的盂蘭派米更有人情與敬意。
與傳統精神迥別
筆者十分尊重及欣賞中國傳統禮制這種「天下為公」的全民性福利精神,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上一代的照顧與關懷。但現實的情況是,派平安米時我們看不到這種精神,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主辦機構的工作人員高高在上地呼喝及驅趕長者,以控制秩序。傳統中要派祭米,不能用米券代替,已不合事宜;但我們可以學習傳統中的尊老,避免標籤貧民的智慧。
據最新調查顯示,長者輪候平安米的原因,五成人因經濟困難,宗教原因的佔三成,因無所事事而去輪候的長者只佔一成。由此可見,年老貧窮問題才是長者長時間輪米的原因。平安米可以減少貧窮長者的開支,令他們有餘錢應付日益增加的醫療、交通及房屋負擔。
推行全民性保障
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低學歷及低收入人士失業嚴重,貧富日益懸殊。由於沒有全民性退休金制度,在人口老化下,出現了大批生活赤貧的長者。政府認為長者可申領綜援,所以貧窮問題不嚴重。其實,許多長者正由於領取綜援帶來的標籤效果,例如子女必須表示無力供養、不能與子女同住否則不能以個人名義申請等因素,而沒有領綜援;生活在赤貧邊緣,只倚賴生果金的大不乏人。
對於這批赤貧長者,一包五公斤的米能給予短暫溫飽,但在香港這樣現代化及富裕的社會,我們願意看到長者終老無保障的情況嗎?即使改善了派米措施,將來派米時秩序井然,但沒有全民性的經濟保障,長者生活真的可以平安嗎?
所以現時必須盡快推行全民養老金制度,利用強積金一半供款,加上政府在長者綜援及生果金的開支,為全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提供每月二千五百元至三千元的養老金。這才是沒有標籤、尊老愛老、以下一代養育上一代,符合傳統精神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長者才能有長久及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