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個團體指出,香港泳池水質監管標準遠不及國際,其中一些未納入管制的化學物如三鹵甲烷,更屬致癌物質,促使政府將有害物質納入監控範圍,保障泳客健康。 記者:趙燕婷
全港泳池水質關注組召集人兼註冊中醫師陳漢雄表示,泳池水中的餘氯(FreeChlorine)與有機物質如泳客皮屑之間的化學反應,會產生包括氯化胺(Chloramine)及三鹵甲烷(THM)等在內的氯化物,對泳客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陳漢雄引述美國環境保護署的資料指出,氯化胺會刺激眼睛、鼻子和喉部;令皮膚出現敏感症狀;引起咳嗽及呼吸困難,嚴重更可能引起肺水腫。此外,三鹵甲烷如哥羅芳,除已被列為致癌物質外,也可引起肝、腎及中樞神經的疾病;引致孕婦流產、死產或嬰兒先天性畸形;以及影響男性生育能力。他強調,吸入這些物質未必有即時危險,但相信長遠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本港皮膚科醫生陳衍里也認同有關資料,但指出上述有害物質必須達到一定濃度才會導致嚴重後果。他又稱,在池水中加入氯氣能有效殺菌,勸喻市民毋須恐慌,如皮膚病患者游泳後只要適當沖洗,繼而塗上藥膏,即可避免出現過敏。
消毒與健康要平衡
他批評,外國對有關物質已有嚴厲規管,相對下香港卻明顯寬鬆。資料顯示,國際泳總對餘氯指標為0.3-0.6ppm,但香港公眾泳池的指標卻達到1-3ppm;而國際游泳總會對氯化胺及三鹵甲烷的指標則分別為少於0.4ppm及少於20ppb,香港對此並無明確的監管指引。
現時公眾泳池主要以氯氣消毒。他呼籲政府要在消毒及市民健康之間取得平衡,限制氯氣用量,或考慮以臭氧過濾等方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