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都是「羊群心理」惹的禍

財來自有方:都是「羊群心理」惹的禍

受高油價可能拖垮東南亞經濟的憂慮所影響,上周印尼盾滙價創下4年新低,迫使當地政府不得不大幅加息0.75厘,以免資金大舉外流。自印尼出現金融危機迹象後,亞洲區貨幣均跟隨印尼盾下挫,令不少人士擔憂會掀起另一場亞洲金融風暴。

記得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由泰銖貶值引發的,其後風暴橫掃亞洲各國,就連香港也身受其害。當時數家歐美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同時向香港滙市、股市和恒指期貨市場發動車輪戰,瘋狂拋售港元和恒指期貨,令恒生指數一度暴跌至6660點。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對沖基金是大贏家。他們的勝利,除了對環球經濟有獨到分析,以及擁有大量資金外,懂得利用投資者的恐懼及「羊群心理」(Herding)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試想想,即使對沖基金如何財雄勢大,若然沒有當地投資者跟風作恐慌性拋售,仍難以令1個國家的經濟及股市全面崩潰。過去數周,我們已談論過大多投資者對風險及虧損的厭惡心態。當大多投資者眼見股市突然急跌,而身邊的朋友都爭相沽貨離場時,這種「迴避風險」的心態,便會推使他們一窩蜂地拋售股票,進一步推低股市──股市愈被推低,投資者便愈驚慌,形成惡性循環。
參與股市的投資者都是有情緒的動物,而這個市場是集合了每個投資者的想法及行為的「大雜燴」。一旦大多數投資者出現悲觀情緒,「淡友」比「好友」多時,股票指數便會下挫,令市場走進熊市;反之,當投資者的情緒普遍樂觀,「好友」佔優時,股市便走入牛市。就是因着投資者的情緒狀況,令股市有周期性的起伏波動。所以投資的第1步,就是要明白投資者情緒對股市的影響。

行為從眾為紓壓力

事實上,一些專業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時,除了分析投資項目的基本因素外,往往亦會考慮一般投資者的看法,並預估他們的可能反應。
心理因素影響投資者決定何時買、何時賣,以及是否繼續持有,甚至決定是否完全不投資。很多時,投資者會一窩蜂地作出類似的決定,是因為大部份人都會有從眾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行為是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人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衝突,並增強安全感的一種手段。實際存在的或想像到的壓力,會促使個人不僅在行為上,而且在信念上也作出改變,從而產生集體心理及行為。
在股票市場也是如此。投資者往往會選擇跟隨大多數人的看法,而非按照事實、個人目標及處境而作投資決定。因為單獨作出投資決定,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倘若自己的判斷錯誤,便全是個人責任;但倘若這是大多數人作出的決定,即使最後的結果是錯的,心理上也好受一點。
另外,「以偏概全」(Anchoring)以及「要對消息作出反應」(MediaResponse)的傾向,也是促使從眾行為的催化劑。「以偏概全」指的,就是投資者往往僅會以數個數據或消息作為參考,便斷定一項投資的好壞。這些參考數據可以是新聞報告、財經專家及友人的看法、評級,又或者是1個市場指標。

信專家隨時追寶尾
投資者特別容易相信「專家」或「權威」的看法,當他們知道如股神畢菲特等成功人士買入某隻股票時,自然地也會對該股票的投資價值另眼相看而跟隨買入。不過,此時很可能也是「專家」獲利出貨的時候了。
其實,投資最重要的,是着眼於個人的長線投資目標,而非要「跑贏大市」或期望自己投資組合的回報要遠超同儕,所以,投資者必須注意消息的來源,並小心地衡量消息或數據的參考價值。
投資是一種與「羊群心理」傾向相反的行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既要以超然的角度觀察市況,更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及研究結果,絕不能被人牽着鼻子走。不過,只要你集中於長線的投資目標,平日多做功課,仍能樂在其中。
莫健歡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