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忽又改變訪粵不提平反六四的初衷,改為準備兩份意見書,一份交給來港訪問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另一份交給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兩份都會提到平反六四與爭取○七、○八雙普選。
民主派前後幾天,卻「唔嫁又嫁」、反反覆覆,顯得前後搖擺進退失據。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否認在意見書中提平反六四,與民主黨元老司徒華批評「戇居」有關。但明眼人都看到,不僅是「有關」,而且是對司徒華意見的誤解。司徒華所指的,只是不宜公開講「不提平反六四」而已,他的真正意思是「有機會當然要提,無機會就算」,但民主派議員卻理解為有無機會都要提。
民主派的目標是在香港實現民主,也就是落實普選。這是民主派的原則。但一個政治人物,在堅持原則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實現這個原則目標的靈活性。眾所周知,香港要實現民主,不能只靠在香港「喚起民眾」,這是革命派的做法。○三年喚起了五十萬民眾遊行,結果中央來一招「釋法」,雙普選也就胎死腹中。
要實現普選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民主派有機會與中央溝通。讓中央明白,雙普選無損中央最後的決定權,香港民主派也絕對無意搞香港獨立。中央之所以強行否決雙普選,不能否認因素之一是民主派與中央缺乏溝通。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要實現雙普選的目標,與中央溝通是必要的手段。多數市民其實也期望見到民主派與內地官員以至中央的溝通。九月底全體立法會議員訪粵,主角明顯地是民主派議員,其他非民主派議員只是做佈景板,他們時刻可上京,與中央官員也不乏溝通機會,因此他們絕非傳媒焦點。
過去北京不讓民主派回內地,當然沒有道理。但中共沒有道理的事正多着呢,不給六四平反不也是沒有道理嗎?但以香港民主派的微薄力量,怎可以改變這個龐大又極權的政權力量的基本取態?因此,不是要民主派改變要求平反六四的基本觀念,不是要民主派放棄爭取民主普選,而是在「一國兩制」的政治現實面前,希望民主派首先要爭取與中央的溝通。而要溝通就需要珍惜曾慶紅訪港時會面的機會,也要珍惜打破禁足的惡令、踏足珠三角的機會。這是貫徹原則所必須具備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開放社會的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從政之道。若一味只講原則性,不講靈活性,不分任何場合都只會喊口號,拉橫額,那就不是民主派,而是革命派。
向曾慶紅和張德江表達平反六四和○七、○八普選,並不能有助於六四的平反,也不會有助於普選的實現,而只是傷害了與內地官員、與中央的溝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