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卡特里娜」侵襲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造成廣泛的破壞。傳媒所見,新奧爾良市滿目瘡痍,像是災難電影的情景。估計死者可能上千人,經濟損失以百億美元計,新奧爾良市八成地區遭破壞,重建工作,需時多月。
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員
颶風肆虐的區域,是美國開採和提煉石油的地方,市場初時恐怕颶風破壞石油生產設施,使供應更形短缺,油價衝上每桶七十多元的歷史高位。其後,能源部宣布動用政府的戰略石油儲備,以填補可能出現的供應真空,油價又立時下挫。一起一跌,反映了投資市場對石油供應極度敏感。
短期打擊經濟
颶風帶來的總體經濟損失,可能比九一一更甚,市場又傳來揣測,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和總統布殊會面後,可能終止甚至扭轉加息步伐,股市樓市,應該受惠云云。
市場的種種推測,反映了投資者對油價及利率的期望。不過,這些可能只是投資者的主觀意願,未必符合具體的經濟發展。
從歷史上看,類似卡特里娜的自然災害,由於破壞限於特定的地域,對整體經濟的打擊,通常屬短期性。一般而言,受災單位(如企業、家庭或個人)數目愈大,且互不牽連,則天災造成的破壞,愈是分散地由受災者承擔。災情固是嚴重,但卻未必動搖經濟,造成廣泛的「系統風險」(SystemicRisk)。
解決物流問題
九二年,五級颶風安德魯,臨登陸時突然加強,出其不意地侵襲佛羅里達州南部。安德魯是美國罕見的天災,死亡人數五十三人,共十二萬多間房屋損毀,二十五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約二十億美元。
當年颶風安德魯造成的經濟破壞,若全數由保險公司承擔,則重建費用,可能相當於保險公司一百年收取的保費總和!問題核心之一,是經濟損失,主要由誰承擔?天災後的重建工作,通常由政府支付最高昂的基建費用。私人市場的重建,則視乎受災者有否足夠的保險,及自身的經濟實力。安德魯帶來的破壞,成為風險管理重要的一課,但卻無損整體經濟。
這次卡特里娜帶來的破壞,比當年安德魯更甚,程度亦有不同。由於地理因素,新奧爾良市廣泛的淹浸,須投入大量的基建工程。颶風令大量災民受到影響,救災過程遇到的問題,主要和物流有關,即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災民眼前的困境,而非有否足夠資源應付災情。
在當地社會,颶風凸顯了美國南部的貧富及種族間的不平衡。不過,要解決這些社會性的矛盾,並非短期或簡單的工作便可奏效。
颶風造成的破壞,性質上不能和九一一恐怖襲擊相比。九一一是直指美國金融市場核心的攻擊。當年投資者若因此信心崩潰,可能會造成骨牌式的破壞。聯儲局毅然大幅減息,便是針對投資者心理,保護環環相扣的金融市場,與颶風限於地區性的破壞不同。因此,即使暫緩加息,亦只應是節奏略為調整,整體方向不會改變。
高油價的影響
目前美國面對的經濟問題是資金氾濫造成的資產泡沫。美國經濟依賴舉債和消費支持,若資金流入放慢,或消費疲弱,資產泡沫爆破,損害無法估計。聯儲局的目標是軟着陸,逐步把實質利率調升至較合理水平。
美國的能源政策以入口能源為主導。颶風破壞的石油設施,應沒有損害整體的供應。然而,油價及商品價格年來暴升,影響已逐步浮現在消費層面。美國主要城市的汽油價格,已突破每加侖三美元的水平;部份分析員還天真地相信通脹不存在,但以倍計上升的原料成本,卻往哪裏跑?成本推動的價格上升,現在由製造商層面承擔,要推展至消費層面,只是時間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