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批評失「平安」意義<br>政府建議上門派米

團體批評失「平安」意義
政府建議上門派米

【本報訊】民政事務局昨晚聯同警方等四個政府部門,針對早前一名婆婆因輪米而跌死,以及一連串派米混亂事件,與四十五個舉辦派米活動的團體代表開會急謀對策,但雙方未達成任何共識。政府初步傾向為長者預先登記,然後由義工上門派米。但派米團體認為若以換米券替代傳統的派米活動,會失去「平安」意義。 記者:蔡建豪、馮永堅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昨在會議後稱,在輪米慘劇發生後,該局於本月二至四日以電話訪問了逾一千二百名十八歲以上市民,當中六成七人表示應保留傳統派米活動,兩成三人表示應取消。贊成保留的受訪者中,近九成人指要更改以排隊輪候方式派米,當中四成四人指應以上門派米代替;近兩成八人稱,派米團體應分散多個地方,以及用換米券代替派米。

米商擔心生意大減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昨早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說,政府正構思以預先登記制度,為有興趣領取平安米的長者事先登記,再由義工在派米當日將米送上門,此舉好處是長者毋須捱更抵夜、日曬雨淋,又能減少混亂的機會。她強調,政府尊重派米活動的傳統,亦正視活動所引起的意外,而政府暫不希望全面禁止派米活動。
不過,「三角碼頭盂蘭勝會」理事陳運然稱,派米團體欠缺人力,故政府建議的預先登記制度及上門派米方案根本不行;若以義工上門派米,就失卻「平安」意義,市民也不願領取。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米商表示,派米團體每年在盂蘭節前都會向米商「攞貨」,若政府取消派米活動或以換米券代替,擔心生意會大減。
曾協助派米的義工黃女士昨致電電台時說,過往不少派米團體藉詞籌錢派發平安米,不停上門向居民拍門募捐,質疑團體為何沒人手上門派米。

政府部門與舉辦派米活動的團體代表開會,尋求對策避免再出現派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