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押後訪問美國,美國傳媒普遍反應平淡,雖然提及中美雙方在訪問規格上出現爭議,但並沒有多加評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米德偉(DerekMitchell)則表示,未能得到國事訪問規格的中方,現在「可以真的鬆口氣了」。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盛頓時報》等美國報章,均未在顯著位置報道胡錦濤押後訪問美國的消息。《洛杉磯時報》則引述曾任職美國國防部的米德偉稱,中方一直向美方施壓,希望胡錦濤得到包括白宮晚宴在內的國事訪問規格,他們現在「可以真的鬆口氣了」。
米德偉指出,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的破裂,也令近日的氣氛與胡錦濤到訪不相稱。而且,白宮不想在「卡特里娜」颶風災難持續之際舉辦隆重的官方儀式。
美傳媒冷待延訪消息
胡錦濤原計劃到西雅圖逗留兩日,訪問波音及微軟公司。《西雅圖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胡錦濤取消訪問行程是應白宮的要求,但當地官員、廠商都對胡錦濤取消訪問行程表示失望。
而本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昨對本報表示,所謂國事訪問,一般都在成行前半年,甚或一年作好安排和部署。胡錦濤就任國家主席已超過兩年,兩年都未訪美,意味着中美關係出了一些問題,國際上也會這樣演繹和解讀。
中美互過招鬥而不破
他說,中美雙方早已談妥胡錦濤此行屬國事訪問,但美國為了爭取議題主導權,不惜以降低訪問規格作為談判籌碼,中方卻不肯妥協。外傳布殊以邀請胡錦濤到德州農場作條件,希望中國在紡織品問題上對美開出較對歐洲更寬鬆的條件,中國不答應,最後「拉倒」。
劉銳紹舉例指出,在二○○一年紐約「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適逢中國主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峯會,中方力邀布殊到上海與會,但布殊要求將會議主題從經濟改為反恐,否則拒絕出席,中方最後決定以「投資安全」為主題,最後布殊才答應赴會。
劉銳紹說:「這次就像當年的亞太經合組織峯會一樣,中美雙方在過招,這亦反映出中美之間鬥而不破,雙方可以在握手時暗自角力,但角力後大家表面上還是笑嘻嘻的,相互之間,始終都有所倚賴。」
與普京通話加強合作
與中美關係一波三折相比,中國同俄羅斯的關係顯得更為熟絡。胡錦濤前晚也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了電話。兩人高度評價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和近期中俄聯合軍演的成功,胡錦濤並表示,雙方應該進一步採取措施,深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本報記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