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尖子多寡評價教育?

以尖子多寡評價教育?

林自強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及專業會計學後學士文憑(PDPA)課程主任

新學期伊始,九月號的英文版《讀者文摘》刊登了一篇文章,相信很多香港家長都有興趣閱讀。這是一篇有關芬蘭的教育制度的文章。芬蘭在近年的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術評估(簡稱PISA),在多方面都名列前茅。芬蘭與香港教育制度的理念大相逕庭,值得比較。

本人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本版已指出,是項國際評估發現,香港學生對學校最欠歸屬感,對教育制度最不認同,對學校的疏離感亦最大,但這訊息卻被完全忽略。芬蘭的不同制度,當能給我們靈感,作出反思。教育改革無論多麼熱切,但方向走錯了,只能消磨莘莘學子的光陰,增加他們的重擔。
芬蘭在七十年代中也在十字路口中反思其教育制度,當時芬蘭跟歐洲很多國家一樣,小學有分班試,決定學童成績高下;好的進精英學校,差的進行職業訓練。當時的改革旗手高瞻遠矚,明白教育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學校不應淪為為工商業提供工人的場所,開始着手取消以考試掛帥的制度,給老師自主權,決定進度和教材。八○年代開始將不同能力的學生合於一班,由九四年開始,大量下放行政權,讓學校和老師更大地自主校政。

以芬蘭為榜樣

芬蘭教育制度大約有以下特點:
一、芬蘭的教師是極被尊重的行業,工資不比其他專業遜色,教育系比其他學系如醫科、法律等的收生更嚴格。教學人才好,自然培養出好學生。
二、老師自主程度高:老師可自由選教材,也不用受各類基準試評估,備受信任,自然可以全心投入教育工作。
三、當地不重視各種會考,認為若這樣做,學生只會成為考試機器;其他更重要的學習,包括如何做人處事、道德倫理、邏輯思維、創造和表達能力等,若不在考試範圍內,學生可以一概不理。
四、當地強調學生獨立自主、不強調背誦,要學生自己找資料。芬蘭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只是記下甚至背誦老師所說的,他們實際上沒有真正學習。
五、芬蘭學校氣氛輕鬆,目的是希望同學喜歡回校,培養學習興趣。
六、對遲緩的學生不離不棄。根據PISA,芬蘭的成績評估這樣高的原因,是因為芬蘭最差和最好的學生的差距最小。他們強調互相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幫助較弱的,老師給予最差的學生較多耐性,讓他們成長。這只有在不事事強調競爭的學習環境下才能達到。

掌握教育目標

芬蘭和香港的制度很不同。從管理角度而言,香港重視一套以官僚架構為主的控制系統。每樣工作都有仔細的程序規定,強調評估,有很強烈的汰弱留強氣味,怪不得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這樣差。反觀芬蘭重視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學習的目的不是背誦,也不是怎樣更快地完成習題,而是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下培養創造力,將公開試的壓力減至最低(大學入學才有公開試)。芬蘭的成功,在於他們能正確掌握教育的核心目標。
這樣的教育投資有用嗎?世界經濟論壇將芬蘭列為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其他成就包括貪污率全球最低,圖書館借書率最高,研究投資最多。芬蘭人口五百多萬,比香港還少;這樣的成就,殊不簡單。

增加學習興趣

芬蘭的教育經費是不是很沉重?不是,比很多歐洲國家還低。它將教育局權力下放,減少不少官僚架構重叠。學童入學年齡是七歲,學童平均一星期用於學校和功課的平均時間是三十小時,比亞洲國家平均的五十小時以上明顯少,但這種制度卻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制度成功與否,不在乎它每年能製造多少10A尖子,而是能培養學生對求知的興趣,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在多年的透不過氣來,強調優勝劣敗的教育制度下,這類香港學生並不多。教育改革何去何從,很多大方向的問題,仍待討論。但怎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怎樣減少學生對學校的疏離感,卻是刻不容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