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推遲訪美

李怡專欄:推遲訪美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原定出發赴美與布殊總統作高峯會談的前兩天,突然在與布殊通電話之後,宣布推遲華盛頓之會。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少見的事。新華社的報道說,「兩國元首在通話中商定,考慮到美國政府當前應付嚴重災情的特殊需要,胡錦濤將推遲原定本月上旬對美國的訪問。」那表示胡的主動推遲是基於美國南部的災情。但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就說,他們在電話中「同意在當前情況下,最好不要於下周在華盛頓會談」。
美國南部的風災,確是造成了對美國政府的困擾。但布殊再怎麼忙碌,也不致於抽不出兩三個小時與胡錦濤會談吧,更何況會談地點就在白宮?
因此,「當前情況」應不是指風災,或風災只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中美雙方在紡織品談判破裂之後,找不到可以在這次高峯會談中取得突破的議題。
前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Schriver)上周三在傳統基金會的討論會上說,布胡會談有三類議題,第一類是能夠有實質進展的議題,比如有關北韓核武的六方會談,兩國的貿易,包括紡織品輸美是否重設配額,人民幣滙率,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等等。第二類是重要但不會有任何進展的議題,中國一定會提出台灣問題,美國也只會重複一貫的政策;美國則一定會提中國的人權問題,中國大不了以釋放《紐約時報》在北京的研究員趙岩作為人權的「禮物」,中國的人權立場不會有任何變化。這類議題都只是表面文章,反正各自重申立場一遍就算了。第三類議題是全球性議題,如環保、能源、禽流感、愛滋病防治等,雙方有共識,但都有官員對具體做法跟進。

薛瑞福認為,最重要的議題,應是中美兩國之間日漸加深的相互不信任。他說,兩國關係最大的威脅不是台灣,不是經貿摩擦,而是戰略性的不信任可能導致對立。他舉例說,中國與蘇丹、伊朗接近,中國主導的「東亞高峯會」和「上海合作組織」,會引起美國疑慮;另一方面,中日的矛盾,就由於美國與日本結盟,也會引起中國的疑慮。
美國為甚麼原先想由布殊在德州牧場接待胡錦濤,退而求其次,就想在華盛頓近郊的大衞營接待呢?薛瑞福說,美國認為,在這兩個地方,兩國元首可以穿着輕鬆、較無拘束地長時間深入會談,以便建立二人情誼,消減不信任感。至於在白宮會談,扣除儀式、繙譯,大約只能有一個小時討論,「簡單算術就可知道答案」。然而,中方堅持要在白宮作客,兩國少了一次深度會談的機會,「非常可惜」。中方又堅持一定要說是「國是訪問」,而互相重申立場並不是美方對會談的期待。
是不是「國是訪問」,雖是形式,卻成為推遲這次訪問的要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