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九月秋風送爽,又是行山遠足的好季節;有數十年行山經驗的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近日開始操練,應付十一月樂施會的毅行者比賽。他今次將夥同一名從斯里蘭卡海嘯中受創截肢生還者、癌症康復者等一行四人組隊出賽。
眼前的勞醫生精神飽滿,他憶述行山經驗追溯至中學時代,他跑遍本港山頭野嶺,遠足熱情至大學才消散,「但係十二年前嘅聖誕日,朋友帶我去行西貢大浪西灣,行着舊日嘅足迹,行山嘅熱情又返嚟。」
勞醫生每星期行山一趟,更衝出香港,足迹遍布沙巴神山、日本富士山、新西蘭南島,更向難度挑戰參加樂施會的毅行者,「今年係我第十年行毅行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勞醫生稱,巿民選購適當的行山裝備十分重要。選鞋方面,他曾穿過跑鞋、跑山鞋及過千元的專業行山跑鞋。現在他反璞歸真,在內地買了中國品牌、價值二百多元的跑鞋,坦言平靚正,「身體夠fit,鞋底有深坑紋嘅跑步鞋已足夠,但要買防水兼透氣。喺香港若行短程,行山鞋都幾重,唔一定要用。」
他說,選襪也非常重要,行山需穿兩對襪,內層選薄身貼腳,防止摩擦起水泡;價錢由十多元至數十元也有,外套棉質襪則可防撞傷,「我買十幾蚊嘅薄襪,最緊要檢查吓有冇線頭刮損腳。由於穿兩對襪,選鞋要預留半隻手指空位。」
上衣宜選人造纖維
勞醫生續稱,行山時大腿及陰囊最易擦損,可穿類似單車褲的緊身褲防皮膚磨傷;上衣可選透氣排汗的人造纖維,售價逾二百多元,省不了,「棉質索汗,好易凍親。」烈日當空,他表示,行山帽必備,現在流行一些透氣鴨舌帽連遮光披肩,可防止臉、頸被灼傷,售價約二百多元,「特別係啲女士唔想曬燶,應該買一頂。」
單枝行山杖下山時可保持平衡,人不容易勞累;雙杖上山則減輕雙腳的壓力。其他裝備還有潤滑膏、手提電筒、盛載後備衣服的防水袋、容量750CC的水壺、太陽油等。
記者:蔡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