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貨幣供應緊縮美經濟有危機

麥嘉華筆記:貨幣供應緊縮美經濟有危機

在最近的數篇文章中,我曾一再在此指出,基於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放緩,加上外國官方所持有的美元外滙增長亦驟然下降,最終結果會是導致美國及全球的貨幣供應增長均轉趨緊縮。附圖所展示的,是包括M1、儲蓄存款及所有財資市場互惠基金(不論是私人或機構)的貨幣供應MZM。從圖中可見,MZM現時的成長速度正處於過去10年最緩慢的水平。

我有一些在Gavekal研究所工作的朋友亦不約而同地指出,在過去6個月,美國的貨幣基礎正不斷萎縮,而這通常是貨幣供應已呈緊縮的1個訊號。在一般情況下,出現這種貨幣基礎持續下降的情況時,隨之而來的,會是股市表現跑輸給現金,而一些金融市場危機亦會陸續浮現。
現時,我對於貨幣供應愈來愈緊縮並無懷疑,這亦可從美元自踏入今年後所展現的強勢中得到反映。但我們不可以忽略1個事實,就是貨幣供應雖然轉趨緊縮,但相比起名義經濟增長和通脹,目前的短期息率仍然是過於偏低。實際上,儘管聯邦基金利率已由1年前的1厘加至3.5厘,但仍較非官方統計美國通脹數字的約5%為低。
此外,我們觀察貨幣供求情況時,最好不要單看貨幣供應增長數字,理應同時兼顧信貸的增長情況,尤其後者在最近已一再攀越頂峯,更有欲罷不能的勢頭。

信貸增長不尋常

今年至今,美國銀行業的信貸已增加了5447億美元,或按年增加了13.5%。當中,有抵押信貸佔了1456億,增長幅度為12.7%;工商信貸的年增長為18.8%,而房地產貸款的年增長率則為16.7%。
另外,今年至今有資產抵押證券(Asset-backedsecurities,ABS)的發行量已劇增了45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多出了21%,而以樓房作為抵押資產的證券發行量為2860億美元,較2004年同期的增長高出了24%。
我想補充的是,這13.5%的信貸年增長,所能製造的經濟增長卻只有3.6%,換言之,美國信貸增長的速度是經濟增長的4倍。這並非1個健全和平衡的經濟體所應出現的現象。
實際上,大家不妨問一問自己──在1個貨幣供應趨緊縮的大氣候中,如何可以出現如此強勁的信貸增長?我認為答案是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環境下,銀行及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相應大幅調低其借貸標準所致。

停止加息非好事

亦基於此原因,穩步上升的聯邦基金利率,未能對經濟活動和樓價起預期的遏抑作用。我個人相信,只有進一步提高息率,才能冷卻已呈過熱的樓市。
當然,近日美國颶風卡特里娜蹂躪,不但令新奧爾良市遭水淹沒,亦產生了種種後遺症,聯儲局看來極有機會對是否進一步加息持開放態度,不會像過往那麼堅持。這意味着資產價格通脹將會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樓房及石油的升幅更見凌厲,而日後泡沫爆破時後果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分析家對聯儲局很快便會終止加息的想法,已令長線難免一挫的美元提早應聲轉弱,而金價則立即轉強。

格老留下爛攤子

最近有不少市場分析家給予快將退休的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非常正面的評價。若問我的看法,我只可以說,貨幣增長(MZM)佔GDP的比重,已由於1984年格林斯潘初上任時的35%躍升至現時的55%。
簡單而言,格林斯潘所遺留給我們的,是泡沫處處、既失衡而又欠缺競爭力的美國經濟爛攤子。而隨着時間過去,美元的購買力亦難免愈來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