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美為胡錦濤訪美的規格是否為國事訪問而爭執不休之際,颶風「卡特里娜」為雙方提供了體面的下台階。美方需要全力以赴救災的理由,令中美原定在白宮舉行的峯會押後,避免了既有二十一響禮炮、又不是國事訪問的尷尬。
但是,對於胡錦濤來說,從國事訪問變成工作訪問,再變成只能在出席聯合國大會的國際場合與喬治布殊會晤,實際上取消訪美行程,步步後退,重蹈江澤民一九九五年訪美的覆轍,情何以堪?
胡打壓異見招惹不滿
早在二○○三年六月,布殊就主動邀請胡錦濤訪美,兩國經過兩年多的磋商,反而在訪問規格安排上出現爭議,以致最終要取消既定行程,問題出在哪裏?答案只能從中美兩國的形勢的變化去尋找。
布殊邀請胡錦濤訪美時,中國剛經歷沙士風暴,胡錦濤與溫家寶聯手,怒炒隱瞞疫情的高官,推動官員問責制及輿論監督,贏得國際社會充份肯定,國內外也對胡溫新政充滿期待。布殊的邀請只是錦上添花,擺出確認胡錦濤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姿態。
但是,隨着胡錦濤大權在握,北京打壓公共知識分子、打壓異見人士的行動日漸升級,西方傳媒對胡錦濤的批評日增,美國國內反對布殊高規格接待胡錦濤到訪的壓力也在增強。
美國國防部上月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關注的已不只是中國軍力的增長,而且關注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關注中國社會矛盾加劇,這是布殊政府對中國形勢的基本判斷,對胡錦濤治下中國的走向之擔憂,已不斷宣之於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人之口。
救災作藉口取消邀請
美方既不能爽約,取消邀請胡錦濤訪美,但又不願給予最高禮遇,因此生出訪問規格風波。說到底,胡錦濤訪問美國規格之爭,與其說是受中國威脅論之影響,不如說是布殊政府不滿胡錦濤統攬黨政軍大權後表現的結果。
颶風「卡特里娜」給白宮予取消胡錦濤到訪的藉口,胡錦濤雖然可以避免一場尷尬,但在對美外交上卻陷入江澤民的影子。這對於胡錦濤在下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鞏固權勢將造成何種影響?對中美關係將造成何種傷害?我們拭目以待。
李平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