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服務性行業都設有小費項目,這些行業包括飲食、旅遊、酒店、廁所服務等。雖說給予小費與否是隨意性的,小費數目也是悉隨尊便,然而背後卻衍生複雜的心理因素。
很多餐館食肆,除了設有基本的加一服務費外,侍應生也期望你能付出額外的小費,當然數目愈多愈好。朋友甲和女朋友吃了一頓五、六百元的西餐,結帳時只付了一、兩元貼士,侍應生除了向他們白了一眼外,還請他倆收回那些「小」費,他在女朋友前白白失了面子。
朋友乙到一些不接受以信用卡付款的食肆用膳,收銀員把找贖回來的二十元打散至零星硬幣,他明白對方心理,氣沖沖地把找贖盤內的硬幣一掃清光,離座前自然聽不到一句「多謝光臨」。
朋友丙到市內一間五星級大酒店飲宴,人有生理需要,席間他走到富麗堂皇的廁所方便,小解完畢,所長急不及待替他開啟水喉,獻上毛巾,又詢問需要梳子或古龍水與否,他看到所長身旁的小銀碟放滿紙幣,不好意思地拒絕所有五星級的殷勤服務,為怕被所長點了相,回席後盡量控制飲水份量,避免再到廁所一趟。
到東南亞旅遊,為了節省金錢,精打細算的朋友丁選擇了一些中價的旅行團,晚上回酒店前,導遊叮囑各團友給酒店服務生小費,金額按行李數目計算。朋友丁忘記在收妥行李後支付小費,僅作了聲道謝,然後關上門。只聽到服務生再按門鈴,伸手主動索取貼士,場面令雙方非常尷尬。
在此看來,小費項目雖小,卻替一些人造成壓力。光顧熟悉的餐館,無論服務質素怎樣,往往不好意思吝嗇小費。
主人請客,在眾目睽睽下只付幾元貼士,恐怕給朋友留下斤斤計較的印象。旅行社不明文規定參加者支付定額小費,不論對行程感到滿意與否,旅程結束前總有點被強迫支付小費的感覺,為免破壞愉快的心情,最好把小費列入團費一部份。
畢竟,小費是小數目,代表性不大,不應與形象性格掛鉤,出於自願的小費才有意義。
編按:梁文道文稿未到,是日由傅武琛暫代。
傅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