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窩輪股災」爆發後,輿論不斷敦促監管機構盡快改革窩輪市場,馬時亨一句關注,監管機構表示會檢討,但沒有時間表。而一直被市場質疑有利益衝突的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周文耀拋出「會加強教育投資者」作回應,言下之意,市場改革不是優先考慮。
「教育投資者」永遠是一句動聽的口號,但當中其實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要不然,所謂「教育投資者」只會是句騙人的空話。
現時首要的問題,是要分辨清楚現存的窩輪市場問題是否因為投資者的知識水平低、不理解窩輪市場的運作,若如是,加強教育是絕對恰當的解決方法,且會有一定效果,顯然這個假設是不成理的,因為眼前的問題是源於窩輪市場的運作出現不公平的制度,不公平的制度不可能從投資者教育入手解決,因為「牛頭不搭馬嘴」,難道要教育投資者認知現存的制度不公平,要小心買賣嗎?不公平的制度只能透過改革令市場制度變得公平,問題才會解決,這是唯一的答案。
港交所說要透過投資者教育解決問題,恐怕只會進一步凸顯投資者對港交所有利益衝突的質疑,損害港交所的公信力。
當公眾持貨量達到窩輪發行量的80%或以上,發行商便可無限量增發窩輪,這是一種甚麼制度?等於說發行商隨時可作無限量供應,這對投資者公平嗎?這樣的情況並非假設性,確在近期發生了。
有人認為投資者應該知道發行商的有關權利,不清楚而入市炒窩輪,有損失實咎由自取,這種說法顯然是強詞奪理。
商人到某地營商前,是否須先翻閱所有商業法例,投資者投資於外國股票,是否須先翻閱所有證券法例,才算合理?尤其在先進的地區,商人與投資者都只會按常理及邏輯估量該地區及市場的正常運作,這是合理不過的,然根本的問題反在監管機構為何會容許這樣不公平的制度存在。
改革窩輪市場刻不容緩
上述的例子只是眾多不公平地方的一個例子,還有更多的不合理地方,近期已被傳媒廣泛報道。
發行商與投資者之間已出現了資訊及技術上的不平衡,佔有很大優勢,但這是自然不過亦毋須監管的,但若不公平的制度傾斜向發行商的利益,則絕對不合理,這解釋了為何在短短幾年間,香港窩輪市場成交能登上世界首位,因為發行商會一窩蜂擁至香港奪取近乎零風險的龐大利潤,而這些利潤主要由普羅股民所奉獻,要改變香港這個醜陋的「世界第一」,改革窩輪市場已是刻不容緩!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