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陸沒有哪個城市「斗膽」與上海比拼,爭做中國的金融中心。然而,自王岐山任巿長主政北京,京滬金融中心之爭,一直沒有間斷,隨着近日「首都金融博覽會」的舉行,金融中心之爭再度升溫,兩市領導人分別對外拋出各自優勢和發展目標,「擁京派」和「擁滬派」亦擦出激烈火花。有專家認為,中國大可以仿效美國設立兩個金融中心。
自從二○○三年提出金融立市的目標後,北京在本月一日至四日首次舉行大規模的金融博覽會,吸引了擬開拓中國金融市場的中外金融機構參與,令京滬金融中心之爭再一次被擺在台前。然而,有趣的是,兩地媒體看似「回應式」的報道巧合地在同一天登出。
北京向大亨推銷優勢
不知是巧合或有意安排,兩地領導人也幾乎同時出來「喊話」,為本地發展金融業打氣。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九月一日親自為金博會打氣,代表市長的常務副市長翟鴻祥亦毫不隱諱地,向中外金融大亨介紹了北京發展金融業的諸多優勢,指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如北京是國家央行和中央金融監管機構所在地,是金融決策中心、監管中心、結算中心和研發中心等。
同一天,上海的媒體披露稱,市長韓正日前專門就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了專題形勢報告。
他稱,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國家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該報告的立論十足,相信這與上月底人行在上海設立第二總部有關。
有專家預言,人行上海總部的設立是一種政策傾斜,這意味着京滬雙城記的終結,但也有專家持反對意見。
「客觀上,北京已經成為全國的金融決策中心、監管決策中心、資金調度中心、資金營運中心,也是中外金融機構的首選之地。」北京銀監局局長賴小民如此評價。
專家倡設雙金融中心
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認為,為甚麼不能同時有兩個金融中心呢?「對於國際金融中心排他性的認識是錯誤的,認為只有一個城市可以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思想是『唯我獨尊』。」
上海籍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經濟學家厲無畏稱,美國紐約是國際金融中心,但並不妨礙芝加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京滬完全可以分工合作,前者發揮決策優勢,後者則繼續把金融市場做大。
中新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