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畀仔女知我係有能力」

「話畀仔女知我係有能力」

【本報訊】「食過平安米,平平安安」、「攞個好意頭」、「冇錢所以嚟輪米」、「一個盂蘭節攞到啲米,可以食足半年,何樂而不為。」每年盂蘭節派米活動,每次動輒便有幾千甚至過萬名老人家,不辭勞苦來輪候一包平安米,他們可能每人都有自己來輪米的不同理由。從事長者服務工作的聖雅各福群會企業拓展經理陳炳麟指出,在平日生活清閒的長者心理上,可能期望透過取得平安米,向子女顯示自己的存在價值,「要話畀啲仔女知,我係有能力嘅。」

「唔食平安米早就死咗」

八十一歲的歐陽婆婆,在前日下午二時便到尖沙嘴九龍公園輪米,主辦單位人員勸她先回家後再來,結果她在公園的長櫈露宿一宵。她的理由是:「綜援唔夠使」和「食咗平安米身體好」。
已有四年輪平安米經驗的婆婆表示,連同昨日尖沙嘴一役,她今年已去過六處地方輪米,包括尖沙嘴、藍田、黃大仙、九龍城和牛頭角。領到的平安米足夠她半年伙食。她說,她每月有近三千元綜援,扣除租金和水電費,可說是入不敷支,所以要去輪平安米。另外她又說:「啲米拜過神有福,我患咗肝硬化十年,如果唔係食平安米早就死咗!」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表示,長者輪候平安米除圖取平安及「全年有米」的好彩頭,亦反映現時本港對退休人士保障不足的漏洞,長者在「慳得就慳」心態下不辭勞苦輪取白米,值得當局反思。
他解釋,不少領取平安米長者都是低收入退休人士,他們既受制於削減綜援金之苦,每月數百元「生果金」實不足以過溫飽生活,而且長者本身曾經歷上世紀戰火洗禮,對食物資源十分珍惜,不肯隨便浪費,所以盂蘭節平安米十分吸引。

還會輪米嗎?
陳婆婆(93歲):「攞個意頭,平安嘛,下年行得都嚟!」

吳伯(70多歲):「意外啫,唔驚,有米派就會嚟,為咗開飯,就乜都唔會驚啦!」

徐婆婆(73歲):「為平安,所以攞平安米……唔驚意外,聽天由命,下年再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