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學年伊始,莘莘學子又忙於寒窗苦讀。不過,近日一項調查發現,全國逾八成大學生曾經作弊,最令人驚訝的是,「出貓」者中絕大多數並非「不得不抄」的懶惰學生,反而是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專家指,調查反映內地考試制度存在嚴重弊端。
《中國青年研究》月刊刊登了一分針對大學生「出貓」行為的抽樣調查,在全國八百九十二名受訪大學生中,發現近八成三人曾經「出貓」,當中包括夾帶寫有答案的紙條進入試場、給其他考生傳答案、請「槍手」代考,以及借助手機短訊等高科技作弊等。其中,也有百分八是「幫助」同學作弊。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出貓」者中竟有八成屬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
「寧沒人格 勿不及格」
調查並顯示,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作弊心態也有差別。男生比女生較多作弊,女生、低年級學生在作弊時的緊張程度,明顯高於男生和高年級生。網上近期廣為流傳的「大學生作弊宣言」,正好道盡學生「出貓」的心態:「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寧願沒人格,不能不及格。一定要過關。」
以武漢一間大學為例,該校每年都有數百名大學三年級、四年級學生,因數個科目成績不及格、補考又不過關,面臨被迫退學或拿不到畢業證書,這亦對不少在校生構成相當大的壓大;再加上考試不及格,下學期需要重修,便要額外支付高昂的重修費用。很多大學生因而鋌而走險,加入「出貓」行列。
考核學生 分數為「王」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曉明,將學生作弊的現象,歸咎於內地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過份守舊落後。他說:「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過於單一,基本上還是延伸了中學的學生評價模式,分數為『王』,一些創新之舉常被視為另類。於是,考高分、成績好、爭做好學生……依舊是不少大學生潛意識中的『思維準則』。」
張曉明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當局應考慮進行教學及考試方法的改革。
多間高校的教務處負責人亦無奈地表示,雖然校方也認同考試成績並非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但像獎學金、評選優秀學生等,均要具體參評數據,若放棄考試,根本無從作出考核。「無論何時,分數高都是硬道理。」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