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不敵中央軟攻

民主派不敵中央軟攻

九月底,六十位立法會議員集體到珠三角參觀訪問,為香港的政治悶局激出了一點漣漪。香港觀眾關注的,不是議員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德江時,可以談些甚麼,而是長毛梁國雄會不會「搞事」,會不會因為事先張揚而被拒入境,或中途遣返。人們期待武打動作鏡頭的出現,對文藝說理的悶戲,似乎不屑一顧。
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不少傳媒和民主派,都將破冰之旅成功開展,歸功於曾蔭權神通廣大、本事了得,曾特首本人和他的煲呔,都得到中央的充份信任,才能得到今天的成果。民主派得以破冰,曾蔭權無疑扮演一定角色,但如果不是胡錦濤對台灣對香港政策展現新思維,即使曾蔭權有通天本領,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會得到今天的結果。

對台政策軟硬兼施

甚麼新思維呢?江澤民年代的對台政策,以硬為主,文攻武嚇,拳來腳往,但效果適得其反,總統選舉時導彈演習,軍事動員,反而成為了李登輝陳水扁的最大助選團。對岸武力威脅,惡言相向,令台灣民心愈走愈遠。胡錦濤上場,一改江澤民裏裏外外的強硬態度,而是軟硬兼施。
國、親、新三黨主席輪流訪京,繼之而來的熊貓攻勢、水果攻勢、直航攻勢、抗日戰爭肯定國民黨作用攻勢、邀請抗日反共國民黨將領訪京出席紀念活動等等攻勢,一波接着又一波,從未間斷。這些攻勢,對台灣的人心向背,已經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以鄉情、以民生、以民族情懷等作為統戰的軟政策,效果比試射飛彈,惡形惡狀的硬政策收效得多。

曾蔭權的順水人情

香港政策何嘗不是一樣嗎?前年底去年初的愛國論爭,殺氣騰騰,先指摘民主黨人勾結外國勢力,甚至拿李柱銘的父親來羞辱一番。這種文化大革命運動式的政治鬥爭,引起本地左派極左遺傳基因的舊病復發,興奮莫名,部份幫閒傳媒齊聲起哄之外,並無任何建設作用。民主派被打壓,被隔絕,有鄉歸不得,有話不能對,反而惹起市民同情,連番批判恐嚇的效果,就是二○○三年底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二○○四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仍穩奪六成選票。
台灣和香港的經驗證明,軟手段比硬政策有效。既然全體立法會議員北上神州是立法會也是港人的願望;曾特首提出此議,何不來個順水推舟。答應曾蔭權的要求,既可助他建立直上層峯,有打通關節之能的形象,直接得分;又可令港人覺得中央政府泱泱大度,不設任何條件,不提任何禁忌。知道你們有人堅持○七、○八雙普選,也有人要求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連幾代恩仇宿怨的國民黨反共將領也被接見,區區幾個香港立法會議員,怕你們甚麼?

民主派內部現分歧

軟攻勢令香港民主派更難招架,提甚麼不提甚麼已引起內部分歧。政改方案重頭戲接續上演,社會氣氛緩和了,連民主派都可以北上溝通;市民或會要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民主派對政改方案的訴求,還能堅持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