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麟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
近月接二連三發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從豬鏈球菌病死豬、到致癌毒鰻、有毒淡水魚等,已為香港食品市場的黑暗時代掀起了序幕。
事件的反思在市民層面的意義可謂「禍從口入,禍患延年」。農產品頓變成計時炸彈,無聲無息地威脅着我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連串食物安全事件,暴露了政府拙劣的風險管理,以及監管機制的失效。弔詭的是,風險管理其實本身存在極高的風險,根本無法保障市民的飲食安全。
政治智慧有限
食物業界更可謂禍不單行。政府紊亂的訊息管理和相互矛盾的言論行徑,令公眾對市面上大部份食品失去信心。港人現時只能吃在陰霾下,食物業界更是無所適從。政府一馬當先曖昧一句奉勸市民減少食魚,背後有何底蘊,是否存在局長一向強調的「科學證據」,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此話一出破壞力十足,足以即時令業界風聲鶴唳。
及後瞬即高調進行的高官魚宴雖為亡羊補牢、安定民心之作,但翌日政府公布化驗結果證實,供港淡水魚致癌物質含量超標。科學證據又與高官大唱反調,使政府的言論淪為眾人笑柄,不但遮蓋不到政府監察不力的過失,和官員有限的政治智慧;亦同時暴露了政府在危機處理方面,反智的應變方式和僵化的官僚主義。
衞生及食物局在處理食物安全事件上,顯然未有為市民好好把關,卻叫市民減少食魚;整個處理手法不但談不上是政治技巧,反是一種反智的做法,亦難釋政府欲把責任轉嫁到市民和業界身上之嫌。
應為食物把關
其實事件發展至今,輿論界積極敦促政府設立食物安全管理局,期望政府能真正為市民健康把關。從過往依靠由內地供應商提供衞生證明的被動位置,轉為主動出擊,重新成立多重監管機制及檢驗關卡,派員到內地作源頭監控,以求能保證每一個食物供應環節都能安全無誤,期望今後內地輸港的食物質素及安全度能達致香港及國際認可的水平。
由於連串有關事件涉及有毒或致癌物質,坊間對於食物安全,似乎比較集中在規管有害添加物的討論上,大大忽略了生產過程中,其他污染物對活禽畜及蔬果等農作物的影響,及相關的即時或潛藏風險。
公布科學指標
為了保障市民安全,及避免以偏概全的單一言論可能殃及池魚誤導消費者,對於食品可能含有哪種物質及毒素,而該毒素又屬哪一類毒性,政府必須盡快公布根據科學數據的分析和指標,以保障市民及食品分銷商利益。該指標必須指出該項物質可能引致的潛在危險、導致病變的可能性,以及足以引致病變的攝取量和最高忍受值。
長遠而言,政府亦需檢討現行的食物安全法例,並貫徹執行對入口及本地食物作出監管、重訂安全標準、抽查樣本、並定期公布化驗結果以增加透明度。在公眾健康利益為依歸的大前提下,更應即時禁止高危活禽畜入口及回收可疑食品。此外,對於所有新鮮食品,政府必須配合不同食物的入口制度,要求入口地區或本地生產商提供入口證、來源證及衞生證三管齊下,藉此挽回市民對食物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