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世界漢語大會後記》一文論新中國學舌西洋,頗能匡正時弊,可以多寫些這類文章嗎?
西化中文我無意多談。精衞填海,強銜一木。我學那冤禽一樣徒勞,只會招人笑話。
而中文西化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像巴士(bus)、印象(impression)、戰鬥機(fighter)等等,中文本來就沒有這些詞語,不能不用。
我不取的,是棄中文原有說法而硬譯英文。比如說,「不太」是nottoo的化身,「我對結果不太滿意」即Iamnottoohappywiththeresult。但中國人其實只會「不大滿意」。唐朝孔穎達注《易經》隨卦「元亨」二字說:「若其不大亨通,則無以相隨。」今天,新中國人異口同聲幾乎都是「不太」,殊不知「太」有「過份」含義,「不太好」應是「好而不過份」。
又如「強項」,是strongpoint的化身,「投資是他的強項」即Investmentishisstrongpoint。但中國人其實只會說「他擅長投資」、「投資是他所長」等。戰國公孫丑曾經問孟子:「敢問先生惡乎長?」今天,我聽到的卻只有「金融業是香港強項」之類說法。大家都不知道中國人的強項等於「硬脖子」。「長處」一詞幾乎無人用了。
「我對此不敢苟同」,現在變成「我對此有保留」(Ihavereservationsaboutit);「他表示可能上訴」,變成「他不排除會上訴」(Hedoesn'texcludethepossibilityoflodginganappeal)。凡此種種,擢髮難數。泰山其頹,梁木其壞,我哪裏有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