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挽回港人進食淡水魚的信心,中港官員火速推出註冊魚場制度,加強規管輸港淡水魚,然而名單公布後,即遭本港傳媒揭穿所謂註冊魚場制度形同兒戲。學者指由於不少生產食品企業及養殖場,均為地方政府企業,在毒魚事件中地方與中央利益不一,地方政府未必全面向中央滙報實情,獨立的傳媒是最有力監察食物安全事故的機制。
地方為利益隱瞞實情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出,這次毒魚事件中,由於廣東省不少鄉鎮的骨幹行業為水產養殖,一些養殖場甚至屬鄉鎮企業,中央規管淡水魚出口的措施可能損害地方利益,便會導致地方政府沒有向中央滙報全面實情,「內地食品安全事故頻生,唔少係因為地方政府為牟利亂咁嚟,因此事故禁之不絕。」
陳健民認為,地方政府可能因利益不願嚴厲管制食品行業,只能靠傳媒保障公眾健康,「內地消委會都係隸屬於工商局,同工商界關係較密切,未必代表到消費者權益,事實上國內好多食品安全事故、假貨醜聞,都係由傳媒揭發,顯示傳媒能夠做到獨立監察嘅效果。」
港府應推廣本地養魚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李華明認為,註冊魚場名單問題百出,反映中央政府與廣東省協調不足,一些獲註冊的魚場被揭發已荒廢,會令市民對註冊制度失去信心,「相信市民會覺得官員講一套做一套,原來註冊制度根本唔可靠,又點有信心食魚?」他說港府應趁機宣傳本地淡水魚,既可保障市民健康,亦有助推動本地魚場產品補充內地淡水魚。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昨批評港府處理毒魚事件不科學,指衞福局局長周一嶽為平息業界不滿,貿然叫市民吃魚,他認為毒魚事件已變成政治問題,官員應以市民健康為首要考慮,不要偏幫財雄勢大的食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