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主席下周一抵美,七日與布殊總統在白宮會談。對這次訪問的安排,中美雙方在名稱與會談安排上都有糾纏。中國方面多次強調這是「國事訪問」,而美方就三度否認是「國事訪問」。上周三美國白宮副發言人迪菲還鄭重其事地說,「這不是一次國事訪問,不是一次官式的國事訪問。」
國事訪問,英文是StateVisit,也有傳媒譯作「國是訪問」。「國是」,即國家大計,也可稱為「國事」。「國是」源出《新序.雜事》一書:「君臣不合,國是無由定矣。」筆者覺得,兩國領袖談的當然是國家大計,故也許譯作「國是訪問」更恰當。
不過,因為一方說是「國是訪問」,另一方說「不是」,那麼也許稱胡錦濤這次訪美為「國不是訪問」,更可以讓人化為輕鬆一笑吧。
會談安排上的糾纏,主要糾纏在會談的地點。原先布殊的意思,是請胡錦濤到他位於德州的私人牧場,兩人可以在度假式的輕鬆氣氛中談上七、八個小時;退而求其次,可在大衞營度假營地接待胡錦濤,這樣也可以在不拘形式之下,與胡錦濤有較長時間聚首。這兩項對其他國家領袖來說,都是難得地可以與美國總統建立私人情誼的款待,卻被中方婉拒了。中國方面堅持要胡錦濤在白宮與布殊會面,儘管白宮的會談頂多只是一、兩個小時,但中國認為這樣才「正式」,大衞營和德州牧場都不夠「正式」,也不夠隆重。胡錦濤似乎一心一意要到白宮當國賓,認為只有這樣才顯示出他的國家主席的尊貴身份。九月七日胡錦濤在白宮,其實已享有「國是訪問」所具備的大部份儀式,包括檢閱儀仗隊,鳴放二十一響禮炮,禮後正式會談,會談後會見記者。所差的只是沒有晚上的國宴,以及兩國沒有聯合聲明。白宮以午宴來取代晚宴,就這個午、晚之別,就讓白宮官員稱之為不是「國是訪問」。
布殊一向不喜歡太過嚴肅的國際禮儀,因此他決定了這次接待胡錦濤的型態。事實上,國際社會近十多年來的趨勢,也傾向於讓嚴肅的矛盾話題用輕鬆談話的形式去解決。因此,美國有外交官員說,不管是不是「國是訪問」,美國更在意的是實質。
然而,偏偏中國更在意的是形式,是名稱,是所謂的規格,而不是實質。美國對胡錦濤決定不去德州牧場大惑不解,殊不知胡錦濤對這次訪問,並不要求中美之間的歧見有甚麼實質進展,因為他知道就深層意義來說,台灣問題、人權問題、軍力擴張問題,雙方的立場都很清楚,雙方也肯定無法作出重大讓步。但就形式來說,對胡錦濤卻極重要。因為受到美國最高規格接待,大有助於胡本人在中共內部鞏固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