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是三贏,是三輸的方案! - 何洋

蘋論:不是三贏,是三輸的方案! - 何洋

今年初,人為地限制着全球紡織品和成衣貿易長達十年之久的配額制度終於壽終正寢。配額制度取消後不久,歐盟成員國內那些競爭力不足以和中國產品競爭的生產商很快便作出投訴,指來自中國的紡織和成衣產品的大量湧進,擾亂了市場秩序,要求歐盟盡早重新對這些產品設限。
中國與歐盟最終在本年六月達成協議,對十種來自中國的成衣和紡織產品設置新的數量限制,把這些貨品的進口數量的年增長率,定在百分之十二點五以內。協議簽署時預料不到的是,這些受限產品的配額很快便用清光,大量的成衣和紡織品於是積壓在歐盟各成員國的港口之內。
截至八月二十二日止,共有八十七萬件T恤、五千九百萬件毛衫、一千九百萬條褲子、四十一萬件女式襯衫、一百二十四萬件胸衣和一點五噸亞麻紗滯留在各國海關。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P.Mandelson)在與中國達成新的配額協議時曾宣稱,這項新的協議是「一項三贏的方案」(Thisisawin,win,winagreement)。
事實卻恰好相反。這新的配額協議製造了一個三輸的局面。
首先,由於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和成衣產品的數量重新受到限制,這些產品的價格結果被人為地抬高,消費者的利益因此而受害。另一方面,那些從中國進口成衣和紡織品的零售商,也可能會因為大量貨物積壓在海關趕不及在合適的季節推出而蒙受巨大損失。最後一個受害者,就必然是中國的成衣和紡織產品生產商。唯一能在這新的配額安排下得益的,就是那些歐盟成員國內的成衣及紡織產品製造者:三輸局面給了他們苟延殘喘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