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靠自己 - 鄧達智

食魚靠自己 - 鄧達智

因毒食無魚,香港這個從來以吃魚著名的城市簡直面目無光。在過去我們的海域出產無限量海產,魚穫過多甚至製成鹹魚、魚乾之類遠銷海外。新界不少地區魚塘千頃,產量完全自給自足,尤以元朗烏頭聞名海外。
小小的香港食魚曾經完全靠自己。猶如製衣業,在不久之前的九十年代初期香港仍然為世上時裝生產數量最大的城市。一句「北上」,除了不少家庭散晒,幾乎所有工業漸次隱形;農業及漁業早在八十年代便交由祖國代勞。香港過份依賴內地同胞,不少農田及魚塘空置變作樓宇或停車場或貨櫃場,本來風光如畫的魚米之鄉景色不再,港人吃食表面未改,素質卻不再同樣。

可是時候思想將一些棄置的農地及魚塘重新改造投產,在起碼的水平上讓我們負上一部份魚菜的供應,讓一部份市民多一份職業選擇空間,也可改善鄉郊環境。香港曾經很美麗,商貿發達的城貌與山海大自然平衡發展,新界及離島漁農業保持了這裏千百年來人們生活的模式,更讓香港食物供應幾乎自給自足,真正的各行各業共存共榮。
耕田是否很辛苦?捕魚是否很辛苦?不用問,也很辛苦。你問售樓經紀、投資銀行家、電腦專才辛不辛苦?他們也很辛苦。少時看着本來務農的鄉里走進新興的工廠,以為他們生活得以改善,不用再回到田土裏工作而興奮,但看着本來良田千頃,魚塘一塊接一塊閃閃泛光的景色迅速荒廢,各式破壞性建設將這片土地接連糟蹋;啊!這現代發展原來並非達致美滿生活的唯一橋樑。
十多年前,一些朋友放下城市優雅的工作,在仍然青壯之年到新界尋找仍可耕種的農田,仍可養魚的魚塘,辦起不用農藥的organicfarm,養健康的魚、種不含毒素的菜蔬。雖然辛苦,他們卻堅持,只想以心種菜,讓那些關注環境、關注健康的市民多一份吃食的選擇。政府應該帶頭鼓勵,撥出一些空間讓香港多一份綠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