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857)上周公布中期業績,純利再創上市新高,達616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升36%,如非煉油與銷售業務錄得經營虧損近60億元,中國石油的業績應可有更理想的表現。
先不看其他因素,或許我們先檢討一下,中石油的非煉油與銷售業務,為何出現虧損?當中最大原因,是成品油出廠價格的漲幅遠低於原油價格的漲幅,而這亦是近日市場一直關心,成品油價格機制會否出現改革的原因。尤其是近日廣東地區出現成品油供應緊張的罕見情況,不少分析都指是因為成品油價未能追上原油價格,令石油公司每售出1桶成品油,不但不能賺取任何利潤,更要賣1桶蝕1桶,故此倒不如放棄出售成品油,因而令內地出現油荒。
議價能力勝預期
事實上,中石油的業績正正反映出這個分析有其一定理據,不過幸好的是,非煉油與銷售業務並非中石油的主要收入來源,中石油的主要收入是來自上游業務,所以只要實現銷售原油價格能保持升勢,中石油的盈利仍可維持理想的增長。
實際上,中石油實現銷售原油價格大增45.9%至每桶43.42美元,的確有點超出市場的預期,因為內地的油價過去一直未能追上國際油價的升勢,如今升幅超過4成,反映出中石油的議價能力已較預期為高。
投資者必須注意的是,中石油未來將會着重於發展海外業務,目前亦正研究其他的海外收購項目,加上集團已與母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發展海外業務,現在只是尚差一些細節,故早前母公司收購哈薩克石油,中石油雖未有參與,但中石油已表示,他們有收購有關業務的優先權。
藉併購快高長大
事實上,如果中石油能增加海外業務的比重,這將會令其盈利能力得以提升。雖然中石油積極開採內地油田,但要達致較快增長,則需要向外併購。因為現時盈利增長很大程度是受油價推動,但產量只是輕微增長,若要保持穩定增長,則產量亦需加以配合。
內地最大油田的大慶油田已經老化,不可能大幅提高產量,故向外收購已成為大方向。市場普遍預計,中石油今年全年純利可達1400多億人民幣,即預期市盈率為8倍,相較中海油(883)更加吸引。
中石油股價早前從最高7.45元回落,主要是超買後的正常回吐;後來又傳出畢菲特出貨,令股價進一步下挫。但中石油管理層已澄清未有聽聞畢菲特沽出手上股份。另外,有傳聞指集團會進行配股,但從其強勁現金流來看,配股的機會暫時不大。即使將來配股,資金都會用作收購母公司資產,對盈利反而有幫助,對股價亦可起支持作用。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