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發燒、肚痛、「傷風咳」,首選向屋邨樓下的街坊陳醫生求診。陳醫生處方的藥水通常很大瓶,藥丸又多,打了針,昏睡昏睡幾個晝夜,睡飽就好了,所以一家人「頭暈身㷫」,都會去看陳醫生,陳醫生理所當然就是「家庭醫生」了。
十多二十年來,針筒少見了,紅紅綠綠的抗生素也怕吃,知道當家庭醫生不是隨隨便便,也發現了一直看的「家庭醫生」原來不是家庭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院院長鍾子能,是執業二十多年的「正牌」家庭醫生,他笑言家庭醫學與耳鼻喉、兒科、骨科一樣,也是專科,最怕別人把家庭醫學當成普通科,「家庭醫學係要培訓過,之前要接受內科、兒科及婦科訓練,同樣係訓練六年,唔係話樣樣都識少少。」
鍾子能直言巿民的教育水平提升,要求打針及處方抗生素已很少見,「以前乜事都話要打支針先會好,𠵱家好少人會打針,抗生素都少咗好多,以前傷風咳、發炎、喉嚨痛都係開抗生素,好多包藥,𠵱家啲人會怕食,知道有啲病食抗生素都無用。」
鍾子能在英國修讀醫科,喜歡社區工作,不介意每個症的收費只及其他專科的五分之一,每天面對十幾個「傷風咳」症,也不覺沉悶。「每個人行入嚟都係一個故事,有唔同背景,唔係個個都一樣。」正因為家庭醫學的訓練,令他能更全面了解病人的需要。
前年沙士爆發期間,一位物業管理公司高級經理因為睡不好、無緣無故哭鬧、無法集中精神,於是向鍾子能求診,「嗰時個巿好淡,好多商場舖頭啲租客同佢講減租,話生意好差,冷清清……佢係一個內心敏感嘅人,雖然件事唔關佢事,但係佢日日咁聽,都好唔開心。」
結果,鍾子能替病人找出病因,又給對方開抗抑鬱藥,病人不久就痊癒,「正因為咁,我覺得工作嘅挑戰性好大,變化好大,唔係淨係書本嘅嘢教得到。」
記者:張嘉雯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