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商」的話題近些日子驟然升溫,首屆「新京商論壇」的舉行,更令北京的傳媒熱鬧了幾天。不過,又是剃頭匠的擔子──一頭熱,「新京商」的名號似乎叫不響,京城之外,沒甚麼傳媒感興趣。
畢竟,網絡上的調查顯示,在各地商人中,大家最關心的是浙商,佔了近三成,其次是徽商、粵商、晉商、滬商,然後才到京商,只佔了百分六左右。
印象似官多於商
京商不讓人感興趣,其中一個原因是京商能上中國富豪榜的不多,《新財富》雜誌今年評出的中國五百富豪中,北京上榜富豪只有四十四位,少過浙江的一百零五位、廣東的六十位,以致於北京傳媒要炒作排名第九、擁有逾五十億元家財的劉方家族。一來,劉方是芳齡二十六的女士;二來,劉方家族持有平安保險約百分六的股份,屬神秘的富豪,多少能吸引讀者些。
京商不讓人感興趣,更主要的原因是,京商始終給人官商的印象,而且是官多於商,沒法讓人把他們看作商人,哪怕是紅頂商人。
政治如生活中的鹽
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形成了獨特的崇尚政治的市民文化,哪怕是計程車司機、街頭小販,談起中國政治,連一些外地來的縣市長也只有聽的份。有人說,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鹽,沒有它,生活就會變得寡然無味。
京城商人與政治、與官場關係之密切,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着的。早些年就有順口溜說:「北京人侃主義,廣東人談生意。」新京商概念的提出,最主要的功用就是要洗刷官商之名,但外地似乎並不受落。
不過,將京商一概視為官商,倒也冤枉。北京也是中國的文化中心,滙聚了一流的高等學府、權威的研究機構,聯想的柳傳志、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可不是靠官倒起家的,不少老闆名片上的教授、博士頭銜,也不是浪得虛名。
陳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