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明 本報駐美國政治專欄作者
美中交鋒日熾,香港無法像做英國殖民地般置身事外。你有你說一國兩制,但難改美國一般視香港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無大分別的印象。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八月十一日舉行聽證會,討論中國與全球資本市場問題,就傳送了明確的警號給香港。
港交所受質疑
美國一直為「如何跟中國打交道?」傷腦筋。世紀之交初時,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待遇,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反對聲音不少,再加上《考克斯報告》指中國藉貿易之門竊取美國高科技,美國國會遂於二○○○年十月通過設立委員會,任務是監察並調查美中經貿關係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並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建議政策。
聽證會的焦點為《Sarbanes-Oxley法》,這是美國國會回應一連串大公司醜聞而通過收緊企業管治的條例。USCC副主席魯濱遜(RogerW.Robinson,Jr.)表示,中國國企去年在香港集資一百二十億美元,比前年多近五十億美元,紐約則冷冷清清。他問:「中國公司是否避開較多透明度及企業管治較嚴的交易所?」主席狄立馳(C.RichardD'Amato)更說:「由於中國公司湧往香港交易所上市,港交所必須明白,容許由北京管治的公司在其轄下獲取那麼多資金的潛在後果。」他說香港務必確保無利益衝突,並適當和迅速監管國企的表現。言下之意不言而喻:香港不及紐約嚴謹,只會讓北京任意而行。
我一向認同USCC持懷疑態度對待中國,也有幾位委員是朋友,但今次教我這對北京不存好感的人也禁不住喊:且慢,情況未必如是。香港餘下四十二年能否保持兩制儘管不容樂觀,自由市場無形之手雖然已受共產主義鐵腕干擾,但過去八年北京尚未橫行無忌,一棍打死香港有欠公允。
香港聲譽優良
面對委員多番質疑香港,出席作供的數名國際金融界人士都為香港抱不平。曾替多家國企上市的德拉梅特(RobertG.DeLaMater)表示,由於香港改善了企業管治的要求,而全球投資者也只願意投資在港上市的國企,所以國企愈來愈覺得毋須在其他國際市場上市。他特別提到,香港規定公司上市前要有盈利紀錄,勝過紐約納斯達克指數。
美林證券前全球首席經濟師斯特拉茲海姆(DonaldStraszheim)說香港是真正的市場,獨立董事都是真的。Robinson窮追不放,問香港的標準有否受侵蝕的危險和迹象?國際律師霍華德(HowardChao)答香港聲譽優良,即使國企湧至,港交所都依程序審批,寧延遲也不亂來。他補充道,香港不像美國常有股東集體控告董事的做法,也增添在港上市的吸引力。
符合國際標準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沈聯濤去年九月曾來華盛頓,出席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聽證會支持《Sarbanes-Oxley法》。他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目前又是國際證監會(IOSCO)的技術委員會主席,如果USCC今次有邀請沈聯濤作供,應可掃除一些對香港的誤解。
我找沈聯濤回應聽證會上提出的問題,他告訴我:「國際機構有購買在港上市國企的股票,足證香港的上市條例符合國際標準。」沈聯濤指出,自九十年代初香港已是國企上市首選之地,這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況且,在港上市的國企也有成功到紐約上市,證明它們也符合美國要求。」
原加州共和黨眾議員考克斯(ChristopherCox)曾在報告批評美國證監會監管中國在美的商業活動不力,他最近剛被布殊總統提拔成為美證監會新主席。難怪已有人擔心,美國「反華」機構又添一員。美國這麼注意香港其實是好事,既敦促中國不要對香港輕舉妄動,又提醒香港生存之道是堅守一國兩制,否則只會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