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始建於1892年。劃為法國租界後,1922年由法租界工務局修築,命名「貝當路」(Ave.Petain),以紀念法國高級將領貝當。
1943年以湖南衡山改名。本來以為它天長地久屬於法國,相信不少上海人也有這份浪漫誤會。原來它的法語調調前世才不過二十一年,卻留下上海面對國際其中一項光環;光源組成來自法國人築建的漂亮洋房子、法國梧桐、在這裏住過的人及發生過的事。
一條路,足夠今天它所屬的徐滙區為其著書立傳,成為大都會其中一項最重要吸引魅力。
香港雲咸街、石板街、威靈頓街、畢打街……每一條都超過一百年,都負上前朝英官名字,何解少卻衡山路的浪漫、傳奇、吸引。香港現代化發展始於60年代,早了上海起碼三十年,太急太快一個不留神,老舊留香房子幾乎全數剷光。走過荷李活道,行人路上叫人厭惡、看清又讓人儍笑,甚麼孫中山先生同盟會前址
……房子已倒下,再建無色無味新廈,在前面鬆散地立一塊便宜的鐵塊,簡直自立笑話。其二,就是香港人對自己的地方文物也不甚了了,不用期望唱好,能不唱衰已萬幸!
曾特首說兩個S一前一後夾攻香港,前S為新加坡,後S為上海。何解外國人認為他們更有魅力?就是從自己做起,從上至下,你幾時見過新加坡或上海沒有萬眾一心一起唱好自己的城市?在香港,唱衰才算政治正確。連自己人也唾棄,休想外間人器重。
衡山路老洋房也搞起美食巡禮,不單在上海,更到香港,在本來一九四九年解放後不少南來上海人最初居停的六國飯店,由小紅樓餐廳主持百人宴。
年前朋友告知,她家的上一輩亦為「六國難民」。接受香港為家、白手拼搏有成後當年的住客每年都有聚會憶苦思甜懷舊一番。
今天他們大概不用回到六國,可能也移居回上海去了,相聚衡山路各式菜館酒樓,享受一片國際美食特區及上海今勝昔的景象,遙望香港人自相踐踏相擁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