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 - 陶傑

馬六甲 - 陶傑

印尼山火的煙灰吹到馬來西亞,馬六甲首當其害。
馬六甲是一個很令人神馳的地名,怪誕而神秘。在兒童樂園的徵友欄中最先發現這個地名:一個華僑小朋友,名叫張繼昌,六歲,住在馬六甲,他喜歡閱讀、正在學游泳,想跟香港的小孩做朋友。
馬六甲有一座三寶太監廟。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隨船有一個翻譯,名叫馬歡,寫了一部日誌,名叫《瀛涯勝覽》(雖然是黑暗的明朝,連一部書名卻也那麼典雅),裏面記述了這個地方,說馬六甲「舊不稱國」,土人捕魚為業。當年馬六甲受暹邏欺凌,向暹邏交保護費,馬六甲請路過的鄭和做主,鄭和喝令暹邏人不要大欺小,並替馬六甲主持封王儀式,促成馬六甲獨立,多麼像小學一年級課室裏的一個幼兒小江湖,馬六甲人把鄭和奉若神仙。

去馬六甲,要吃「峇峇餐」。峇峇,是當地華人跟馬來土女結婚後的馬華混血兒。峇峇是男性,女人叫「娘惹」(這個字用三分本地腔來唸,加三分閩南口音、三分國語,音節份外嬌嗲而Sexy)。英國人進佔馬來亞,挑選了峇峇們重點培植,送他們到英國讀書。峇峇的出身富裕,父親多是雜貨店商人,英國人看中這個階層,認定可以培養,用來協助統治馬來土人。二十世紀初,峇峇從英國學成歸國,他們的豪宅,建得像廣州西關的三進院落大屋,地板卻鋪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碎花階磚,用留聲機,抽水馬桶的坐板用上好木製,妻妾成群的又像紅樓夢榮國府裏宮燈影紅的闐苑氣派,峇峇的房子,怪異而華美,去過一次回來,就會明白殖民地香港早年的買辦精美,為何不是別人,而是歐亞混血的何東爵士。
峇峇餐還是像廣東菜多一點。要坐在電風扇下,天花板要兩層那麼高,漆木桌椅子,那就叫做情調。這種小菜不是初拍拖的情侶適合燭光共品的,因為太過滄桑了,鄭和下西洋、荷蘭殖民史、英帝國,加上二百年的椰雨蕉風,食品的質感過份的沉厚,會令充滿書卷氣的小男生一面吃一面出神,不覺冷落了桌邊的這位小情人。
馬六甲唐人街店舖的招牌,都是黑匾金漆字,那手蒼拔的書法一看就知是道光咸豐年間,走進去卻看得見店家主人他先父母婚禮時一身的大明古服,像帝女花裏的任白一樣。鄭和把明服傳來,從此沒有再帶走。馬六甲把幾層時空夾成了一塊溽蒸的千層糕,很奇異很奇異,像一個不算綺美但又令人不甘醒轉來的夢境。
那個叫做張繼昌的小朋友,他住在馬六甲,是哪一條街巷?今日是兒女成群還是已經移民他鄉?我後悔許久以前那一天下午,只知看着他的照片,只想寄他一封信,但沒有買郵票的零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