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樣本獲衛生證明仍含毒<br>促設法堵塞內地驗魚漏洞

兩樣本獲衛生證明仍含毒
促設法堵塞內地驗魚漏洞

【本報訊】港府連日來抽驗九十六個淡水魚樣本,其中四十七個內地淡水魚樣本中,逾三成被驗出含致癌化學物「孔雀石綠」,更有兩個樣本是在內地發出衞生證明後才輸港,業內及立法會議員批評內地檢驗工作存在漏洞,港府應設法堵塞,例如實施扣檢制,「否則無人敢食淡水魚」。

本地魚檢驗全通過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連日來化驗了九十六個淡水魚樣本,包括四十九個本地淡水魚樣本及四十七個內地淡水魚樣本,結果顯示本港淡水魚全部通過檢驗,十五個含孔雀石綠的樣本全部是內地淡水魚,有問題比率達三成一,其中兩個樣本更是在內地獲發證明才輸港,卻驗出含孔雀石綠。
有漁商表明,業內人士早已預計內地加強檢疫後,仍會發現有問題內地淡水魚,業界正擔心此情況出現打擊生意,「如果話大陸啲魚無事,但跟住又驗到有,咁我哋就唔使做生意」。
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再有內地魚有問題,叫人點信嗰張衞生證明」,當局應設法堵塞漏洞,例如研究應否實施雞隻檢疫制度,在輸港關口即時抽驗及扣檢,證實樣本無問題才放行出售。但他表示,港府短期內無法實施扣檢制度,因為驗檢孔雀石綠需時長達十小時,「好難要扣留啲魚扣咁長時間」,加上本港欠缺地方作為魚類扣檢場,與雞隻有快速測驗及在長沙灣臨時批發市場等候抽驗結果不同。

建議派員長駐內地

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昨日重申,由於內地是本港副食品主要來源地,本港應派專家駐守內地,了解食品的生產過程及建立人事網絡,若供港食品出現問題可更快作出反應。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對於通過內地檢測的樣本含孔雀石綠表示「無辦法,喺魚塘度落咗藥嘅就已經落咗,𠵱家惟有希望新養嘅魚唔再落藥,香港政府就只能持續抽驗」,但認為本港應與內地將檢驗孔雀石綠方法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