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右翼團體及政客,正以軍國主義的舊路擴張勢力,不單促使政府派兵伊拉克、添購先進軍備,還繼續篡改歷史教科書,一連串動作,都是為了修改和平憲法,回復軍國作準備。
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日本政客為甚麼甘於犯此大不韙,並冒着與亞洲諸國決裂的危機,仍一意孤行。究其原因,可追溯至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代猛將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為了統一分裂的日本,構思出當時來說十分新穎的政略:「天下布武」,即是在他自己的統領下,以全軍人組成的政府管治日本。這不就是軍國主義的雛形嗎?
在日本的歷史中,織田信長被稱為「革命風雲兒」,除了「天下布武」外,他更是第一個把軍隊全面現代化,大量使用火槍大炮的人。是以他對日本往後的發展,有着重大的影響。雖然明治維新好像是將日本導上一條政治上較文明的道路,然而將武士道發揚開去,想達成「天下布武」的這種心態始終沒變。
二次大戰後,日本一直被美國箝制,奮鬥數十年,經濟回復了,政治地位卻未有起色。武士道用於經濟上的成就令日本人民及政客錯誤地理解,武士道同樣可以把主權不完全的日本帶離被閹割的邊緣。
「入常」是日本政府最想達到的目標,能「入常」就有完整的主權,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軍隊,擴張軍力,成為亞洲地區唯一的軍、政、經強國,甚至拋開「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言人」這塊破招牌,老實地重新踏上稱霸世界的道路。
織田信長是個為達目標,不顧手段的將領,亦是個不會妥協的政治人物。雖然他的智略令當時的許多諸侯敗走,但亦埋下了不少仇恨的因子,終於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謀反,慘死在本能寺。日本今天的政客會否重蹈織田信長的覆轍,大家姑且拭目以待。
編按:麥兆輝因事未能續稿,是日由李樹昇暫代。
李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