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三十年代末首間設有女公廁的街市、五十年代大牌檔的雙爐頭石屎爐、有七十五年歷史的古老雜貨店……香港高速發展,但時至今日,中、上環一帶仍保留不少香港人舊有生活的種種痕迹。民間團體「半山區關注組」設計了一條「中區歷史文化路線」,讓市民沿途體驗香港舊日的風貌。
促保留前警察宿舍
另外,因應政府構思把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的地皮在今年十月正式接受勾地申請,關注組近日已向城規會提出,不要把該用地出售,以保存區內古舊建築及街道風貌。該組召集人何耀生更建議政府,成立中區歷史文化區,保存中、上環區內的古舊建築及街道風貌。
該組建議的「中區歷史文化路線」由中環街市出發,到嘉咸街的古舊市集,經中區警署到蘇豪區(SOHO)、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最後到當年英軍登陸的水坑口。
何耀生指出,中、上環區至今仍然保留着本港市民過去生活的痕迹,例如中環街市早於一九三九年建成,是全港首個設有女公廁的街市,其樓高四層及簡單方正的建築設計,更是本港如今僅存三座具備舊有德國「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的建築物之一。
走到士丹利街,可以見證五十至七十年代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牌檔文化特色,除可找到雞公圖案的飯碗,其中一家大牌檔「盛記」還保留本港唯一一個五十年代使用的雙爐頭石屎爐。至於毗鄰威靈頓街上的「永和」雜貨店,則算是全港最古老的雜貨店,至今已有七十五年歷史;另外,卑利街一帶則保留本港舊式市集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