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匿名信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梁實秋(1903-1987)寫《雅舍小品》初集時,是上世紀的四十年代。那時書寫,不是毛筆就是鋼筆,電腦還早呢。寫匿名信罵人,不想暴露身份,只得出下策,徹底改變自己平日書法的面貌。話說雅舍主人一天收到一封信,不用啟封就知來者不善,因為那隻信封的「神情就有幾分尷尬」,字體斜而不潦草,既像鄭板橋體,又像小學生塗鴉,總之看來扭扭揑揑,生怕被人看穿本來面目似的。
甚麼人寫信給人時需要埋名隱姓呢?除了「綁票匪」外,應是對你「敢怒不敢言」的各路人馬了。其實匿名信也有非常旖旎浪漫的一面,譬如說班上暗瘡滿面的男生給短髮圓臉小姑娘寫的情書。小男人一腔熱血,未通世故,只會引筆直書,哪會想到既要匿名,字體就要顯得傾斜而不潦草。不過這也是過慮。短髮圓臉不是他老師,哪能分辨他的字體。最後出賣少年維特身份的,不會是字體,而是面對佳人時「未語臉先紅」的神情,那羞怯怯的眼晴。小姐若對他有意,也不必以甚麼方式表態,只輕聲的說一句:「信收到了。喜歡。」這就成了。
匿名信有時也有建設性的一面,譬如說「香港一巿民」寫的讀者投書。「香港一巿民」不是名字,因此這種投書形同匿名──雖然編輯先生理應有此熱心巿民的真實姓名地址備案。另外一種匿名函件,是讀者直接寫信給作者的。他們或表達仰慕之情,或指出某篇文章內容與事實有出入。這些信件,既然表達的是拳拳盛意,何必以「你的忠實讀者」名義出之,令人好生奇怪。來函真人不露相,收件人除非用自己專欄的「公共空間」回應,否則連道謝的機會都沒有。「香港一市民」和「你的忠實讀者」若非懷春少男少女,有話亮着說就是,實在不必如此害羞。